因霍曜一番炒杂志的手段,《风月》的热度持续了一整周,期十二万册一经推出便销售一空。
第二期同样火爆,短短八小时内再次售罄,数量比预期更高。
霍曜低估了市场的反应,于是紧急追加了五万册。
他本意是想逐步培养港岛“咸湿佬”
的付费意识,但以当前趋势,十五万册并非难事,为何只设定为十二万册?
霍曜绝非傻子,怎会放着赚钱的机会不要?
《风月》第二期加印后,后续三期的印刷量同步上调至二十万册。
昨日第三期已上架,热度虽不及第二期,但一日售出八万册仍属成功。
这一点也在霍曜的预料之内,没有人能始终维持高热度,关键在于下一期能否提前售罄。
他还记得,上一世《某杂志》的单册最高销量曾达到二十五万册。
相较之下,《风月》无论从内容还是制作都更加精致。
既然《某杂志》能做到的事情,《风月》没有理由做不到,只是时间问题。
它的巅峰尚未到来。
杨度身为杂志负责人,正积极联络广告商,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来源,若经营得宜,其利润甚至可能越杂志本身的收益。
三期刊物的行量分别为十万册、十七万册和二十万册,总计四十七万册。
随着印刷数量的增加,单册的印刷成本显着下降,平均每册的利润高达五块一。
这意味着,《风月》三期为霍曜带来了240万的净利润!
顺便提及,《风月》刊被炒热时生了一些趣事。
霍曜曾将最高回收价定为五十块一本,其他人为追求利润纷纷跟进,最终将刊炒至125块。
此时,占米已耗尽霍曜提供的十万元经费,潇洒离去。
缺乏“”
后,那些炒杂志的人血本无归。
杂志终究只是杂志,无法与aj相提并论。
一旦像占米这样的“大资本”
退出,炒杂志市场立刻崩溃。
霍曜对此毫无同情之心。
当前,杂志收入是霍曜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并非唯一。
击败巴闭后,霍曜接管了他的地盘,包括慈云山的五条街,共获140万。
其中,20万用于天赐成员,骆天虹、占米等人各分得数万,扣除各项杂费,霍曜手中尚余60万。
换句话说,短短三个星期,霍曜便积累了300万。
这就是他的第一桶金!
有了这笔资金,霍曜着手实施第二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