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林疏桐不动声色地在笔记本上记下这句话,随即转移话题:“这个细节我们可以再查证。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主梁承重部分的数据偏差情况。”
会议继续进行,直到十一点半结束。
老工程师们陆续离开,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那台微型录音笔早已将一切完整收录。
与此同时,私人律师通过加密通道,将会议录音第一时间发送给了陆景行。
办公室内,陆景行听完录音后,眼神骤然冷了下来。
他立即下令调查组:“调取当年陆振邦助理的背景资料,尤其是海外活动轨迹。”
几个小时后,调查结果呈现在桌面上。
那位曾出现在赵工案文件上的年轻助理,已于五年前移居海外,并与一家境外工程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
而这家公司,竟正是匿名信中提及的信托关联企业之一。
陆景行缓缓握紧拳头,指节泛白。
下午三点半,林疏桐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一篇关于“结构设计责任追溯机制”的论文。
她的思路清晰,字句有力,巧妙引用了赵工案中的部分数据作为案例支撑。
这篇文章,不只是为了学术交流,更是为了把这场博弈推向公众视野。
夜幕降临,城市灯火渐次亮起。
林疏桐合上文档,轻轻一笑。
她知道,风暴即将来临,但她早已布好阵线。
这一局,她要让所有人看清真相。第90章:步步为营,棋局渐开
林疏桐将手机放在办公桌上,屏幕上“未知号码”四个字像一道无声的警告。
她神色未变,手指轻点屏幕,将通话录音上传至云端,并设置了定时发送机制——若她在未来四十八小时内无任何操作,所有证据与调查记录将会自动分发至她的律师、媒体联系人以及陆景行。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被威胁,但这一次,对方显然意识到她已经逼近了某个不能触碰的核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次日清晨,建筑行业论坛首页突现一篇署名文章——《结构设计责任追溯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正是林疏桐。
文章以严谨的数据逻辑和详实案例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设计责任追溯模型,尤其在文中引用了一个真实项目数据作为反面教材,虽未点名,但业内熟悉赵工案的人一眼便能识别出所指为何。
短短数小时,这篇文章就在建筑圈掀起轩然大波。
有人开始重新审视当年那起事故背后的真相;也有人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火药味——这不仅仅是学术探讨,更是一场有预谋的信息释放。
而林疏桐的名字,再次登上热搜关键词榜首。
与此同时,陆氏集团内部亦是暗潮汹涌。
陆景行在接到私人调查组汇报后,立即召集了几位核心高管,展开紧急会议。
他的神情冷峻,语气不带情绪:“赵工案相关的设计问题,如今已被第三方独立研究曝光,外界关注度极高。我们不能再被动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