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去北京进修半年的小王回来了。
那天晨交班,李耀辉刚换好白大褂,就听见走廊上一阵喧哗。
“哎呦,这是谁呀?都不敢认了!”
“哎呀,终于回来了,我瞅瞅,我瞅瞅,这什么打扮呀,跟拍电视剧似的!””
小护士们的声音叽叽喳喳传来。
“怎么了?王府井买的!帅不?人家阜外医院的男医生都这么穿!”
李耀辉顺着声音望去:
才不过半年,小王就变了样,他穿着修身款的藏青西装,不是本地商场里那种宽大老气的版型,窄领、收腰,裤脚刚好盖住鞋面,白衬衫的领口挺括,开一颗扣子,露出里面若隐若现的浅灰色V领羊绒衫——这种穿法,在他们医院里,还没见有人这样穿过。
小王手里拎着印有“北京阜外医院”字样的纪念公文包,棕色的软底牛津鞋擦得锃亮,走路时几乎不发出声音,身后还跟着两个实习医生,像是簇拥着凯旋归来的英雄。
“哎哟,王老师回来了,北京怎么样啊?”
“阜外的食堂好吃吗?”
小王笑着摆摆手,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谦虚,却又掩不住得意:“还行吧,就是忙,比咱们这儿节奏快多了。”
小王左手还提着一个印着"北京特产"红色字样的礼品袋,袋子被塞得鼓鼓囊囊,隐约能看见里面花花绿绿的包装盒。他笑呵呵地开始分发,动作熟练得像是在北京练过无数遍——
"徐姐,这是茯苓饼,老字号,甜而不腻!"
"小敏,尝尝这个杏脯,据说慈禧太后都爱吃!"
"史哥,张浩,这叫什么加应子,给你,北京同事推荐的,开胃!"
每递出一盒,他都配上句精心准备的解说词,仿佛这些廉价果脯突然镀了层首都的金。护士站的小护士们笑嘻嘻地接过,拆开包装纸互相喂食,空气中顿时飘起甜腻的果脯味。
李耀辉分到一盒快要压扁的山楂糕,透明塑料盒里,暗红色的糕体已经有些粘连。他刚要道谢,却看见他突然压低身子,把礼品袋最底层一个印着"全聚德"金字的精致礼盒,塞进自己的办公桌下面。
下午的业务学习会上,小王站在投影仪前,侃侃而谈。
“咱们现在的胸腔镜技术,在北京那边早就更新换代了。”他点着鼠标,屏幕上跳出几张手术照片,“看,这是阜外的第四代微创设备,切口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科室里的几个老主治听得直皱眉,主任却频频点头,时不时插话问细节。小王越讲越起劲,甚至开始对比:“咱们医院的设备,说实话,比人家落后了至少五年。”
李耀辉坐在后排,手指无意识地敲着笔记本。同样的内容,他其实早就在文献里看过,可没亲手操作过,终究是纸上谈兵。
“对了,”小王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笑着补充,“北京的医生中午休息都要喝杯咖啡,人家那才叫生活品质,不像咱们,蹲值班室吃盒饭。”
周五的全院业务培训会上,医务科特意安排了几位进修归来的医生做汇报。除了小王,还有心内科的张医生、妇产科的刘医生,个个西装革履,神采奕奕。
小王是第三个上台的。他清了清嗓子,语调抑扬顿挫,仿佛在讲一场精心排练过的演讲。
“在北京这半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微创技术不是未来,而是现在。”他点开一段手术视频,“看,这台手术在协和只用了四十分钟,出血量不到50ml,患者第二天就能下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