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然是。”
有人率先回应。
其余人也多是点头。
读书科举无非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改换门楣;以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再远大的抱负落实到位,也要拆分为一个个目标。
比如让百姓吃得饱,穿的暖,有维持生活的土地或活计,有书读,明事理。
无论实现其中任何一项,便是为国泰民安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是也不是?”
“是!”
应和的人越来越多。
“一个人即便没有科举,但自发去做上述事情,稳民生,开教化,是否能称之为义举?”
“是!”
“能!”
虽不整齐,但回答皆是肯定。
书斋外的百姓回答得尤为响亮。
张梓若又问:“若你们有才华、有实力去改善亲属族人的境地,可会对他们的艰难贫苦视而不见?”
“自然不会!”
张梓若:“是不是哪怕没有做官,哪怕咱们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要对乡邻亲人伸出援助之手?”
“是!”
震天响的回复。
见大家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张梓若沉稳道:
“这便是了。
我既有所学,又见乡邻宗族孩子们求学无门,教他们读书识字,出人头地,可有错处?
为我们乡野孩子找一条出路,为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为我们此地的教化出一份力量,又有何错?
此便不为义举吗?”
书斋内的众人摇头。
“没错!”“是义举!”
这不仅没错,还是好事一桩!是能被传颂嘉奖的义举!
之前叫嚣得最厉害的小胡子和青黑眼总觉得哪里不对,却说不上来。
即便有人反应过来,自己被张梓若引导了思路和话语,但也不好意思推翻前面的话,自打脸,只得无奈摇头。
而外面的百姓已经热热闹闹地说起来了。
“娃娃能读书识字儿是好事儿哩!将来也能找个好活计!”
“人娘子心善,愿意教孩子,作甚要拦着?”
“咸吃萝卜淡操心!”
······
于越第一次觉得粗俗的市井俚语听起来是如此悦耳,忍不住直乐。
他故意提高了声音,说道:
“夫人高义!您虽一介女子之身,但胸怀志气无不令人敬佩!我这就让人回去取我的卷子来!”
他神采飞扬地交代小厮到自己书房,到哪个箱子取什么卷子来。
书斋内的读书人们或含笑散去,或默然不语,继续各读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