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认已再无旁人有新的见解要发表之后。
他这才缓缓地开启了龙唇,吐字清晰得便如同那金石相击一般,铿锵有力:
“燕王,此事,你又作何评断?”
这句问话刚刚落下,刘彻的目光却依然是直视着前方,身形也未曾有丝毫的晃动。
仿佛是能够透过这殿宇之内繁复精美的雕梁画栋,直接望向那更为遥远、风云变幻的边塞之地一般。
台下的群臣闻听此言,目光便齐刷刷地一同投向了今日从始至终都一直沉默不语的燕王殿下。
刹那之间,每个人的心中都掠过了一丝夹杂着忐忑与期待的复杂情绪。
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方才众位臣子所献上的种种计策,御座之上的陛下并未流露出丝毫的认同之意。
甚至连一个简单的点头示意,都未曾有过。
在这种情况之下,燕王殿下的态度便显得至关重要了。
或许,他的意见将会成为最终决定国策走向的关键一步!
他毕竟是对陛下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
其一言一行,都具有着九鼎千钧般的分量,足以左右朝局。
究竟是主张开战,还是主张坚守议和?
恐怕最终的答案,便只在燕王的一言之间了!
是战?抑或是守?
依照燕王殿下一贯以来那仁德宽厚的形象来推断,他多半是会建议朝廷暂且退让一步,以求万全吧!
燕王爱民如子的贤良美名,早已是传遍了天下。
先前在修建州道之时,他宁愿耗费巨额的资财去购买那些西域的奴隶,也不肯让我大汉的百姓去冒险涉险。
如此仁厚慈悲的君子,为了国家的根本大计,以及为了让那些早已疲惫不堪的百姓能够得到喘息的机会,想必他也会主张暂时隐忍退让的吧?
唉,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朝廷的大局着想啊。
也真是苦了这些位高权重,却又时刻心系着黎民百姓的股肱大臣们了。
众位臣子的目光,此刻都紧紧地聚焦在刘旦的身上。
他们满怀着期待,希望他能够出言劝谏陛下,暂且忍辱负重,待到时机成熟之后再行发力。
刘旦缓缓地站起身来,从容地面对着满殿那殷切期盼的目光。
他只是淡淡地吐出了一个字:
“忍?”
话音刚落,他的嘴角忽然勾起了一抹充满了轻蔑意味的冷笑。
其语气也随之变得冰冷而决绝:
“忍个屁!”
“本王的字典里,从来就不认得这个‘忍’字究竟该如何去写!”
“本王只知道,打得一拳裂石开,方能免得百拳接踵来!”
刘旦的目光锐利如炬,如电光般横扫过大殿之内的众位臣子。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已经被人欺凌到了这般地步,忍让一时,非但不会换来什么所谓的风平浪静,反而只会更加助长敌人的嚣张气焰!”
“匈奴狼子野心,贪婪成性,其狡诈之程度,便如同那山间的狐狸一般!”
“今日我们若是向匈奴低头退让,那么明日,他们便必然会兵临我大汉的城下!到了那个时候,难道我们还要继续忍让妥协不成?”
“后日,倘若匈奴的铁骑在中原大地上肆虐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难道我们就更要忍气吞声,任其宰割吗?”
“我大汉与匈奴之间,本就如同水火一般,绝对无法相容!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妥协退让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