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汉武帝断了大将军后路 > 第171章 父皇果真不愧为一代雄主(第2页)

第171章 父皇果真不愧为一代雄主(第2页)

此事确实是李广战术部署上的失误,更何况,若溯本求源,这马蹄铁技术正是在他领兵北伐伊稚斜时不慎泄露给匈奴的。

于情于理,李广确有请罪之义,心中忐忑不安,生怕陛下降罪。

出乎意料的是,刘彻脸色平和,不见丝毫责怪之意,反而语气温和地安慰道:"车骑将军不必自责,当年你北击伊稚斜时,我们就已预料到马具技术会有泄露的风险,此非过错。"

"再者,当年朕曾说过,与其提防敌人变强,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强!现在结果如何?匈奴虽有了马具和马蹄铁,我大汉不是依然大获全胜吗?"皇帝的语气中带着睿智与豁达。

刘彻此言不虚,确有道理,李广听后如醍醐灌顶,心悦诚服。

匈奴有了马具又如何?大汉已拥有更胜一筹的诸葛连弩、坚不可摧的宝甲铠甬、锋利无匹的神兵利刃!

两相抗衡,胜负自明,强弱立判,谁主沉浮,一目了然!

见李广释然起身,刘彻也不再多言,只在心底默默思量:"当年朕也曾说过,朕有老三在,何愁大汉不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些威力无匹的连弩、刀枪不入的宝甲、锋利无双的神兵利器,哪一件不是老三刘旦呕心沥血的成果?

为了此次御驾亲征,老三费尽心力,不惜掏空家底,可谓功不可没!

不过,这些皇家机密,暂不便告知臣子,毕竟事关重大,应当谨慎行事。

李广起身后,脑中思绪万千,又想起一事,于是斟酌言辞,再次拱手道:"陛下,匈奴单于既已伏诛,王庭主力大多已经开始投降请降,不知陛下欲如何处置这些俘虏?"

按照历来军中惯例,对于大规模投降的敌军,通常采取"抽十杀一"的策略——随机挑选十分之一的俘虏处决,以震慑余众,而后将其余俘虏押解回京,或充军为隶,或发配边疆。

但此次陛下亲征,不知是否会沿用这一惯例,毕竟此举颇为残酷,有悖仁政。

然而,出乎李广意料的是,刘彻眼神骤然变得冰冷彻骨,声音中透出前所未有的决绝与狠厉,一字一顿道:"此战,不要俘虏!"

"龙城、单于庭我大汉都曾攻下,可最终还是被匈奴人重新夺回,草原天生就是游牧民族的主场,我们汉人注定不会久留。"

"所以,为了彻底斩断匈奴的复苏可能,为了防止春风吹又生,杀!全部杀光!一个不留!"皇帝的声音如同寒冬腊月的北风,令人不寒而栗。

千里之外的长安城,太子宫中一片祥和肃穆,自从陛下御驾亲征后,刘旦便留守监国,国朝大小事务均在太子宫内处理。

这一日,一名神情激动的小黄门脚步匆匆,手捧一副精致的竹简卷轴,一路小跑向太子宫正殿奔去。

到了殿门外,小黄门先是调匀紊乱的呼吸,随后挂上谄媚讨好的笑容,这才踏入殿内,高声宣告:"大捷!陛下亲征大捷,于居延泽阵斩匈奴二十余万!太子殿下,大捷啊!"

殿内正在议事的辅政大臣们闻言一愣,随即脸上表情如同变戏法般急剧变换!

有人惊讶,有人喜悦,有人欢欣鼓舞,也有人面露质疑。

一众辅政大臣多数流露出难掩的惊喜之色,毕竟这关乎国运的消息足以令人振奋。

桑弘羊随军出征,主持辅政的便是殿内官职最高者,霍光三步并作两步,快步上前接过小黄门手中的竹简。

霍光展开一看,瞳孔骤然扩大,情不自禁地惊呼出声:"陛下果然大捷,我军大胜啊!"

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也连忙围拢过来,争相查看,片刻后一个个喜形于色,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哈哈哈哈,大胜!汉军大胜!天佑我大汉!"

"万幸,真是万幸啊!上苍保佑,列祖列宗保佑!"

有人激动得大声欢呼,有人欣喜得挥拳跳跃,这等失态之举在朝堂之上实属罕见,可见此次胜利对大汉意味着何等重大。

他们如此失态也并非无因,此次北征关乎国运,举国瞩目!

陛下御驾亲征,两万羽林亲军加上十八万精锐骑兵,这近二十万大军已是大汉所有精锐骑兵的全部,若有闪失,大汉将无力再组织大规模对匈奴的进攻。

步兵再多,也无法有效进入草原腹地作战,只有骑兵才是对抗匈奴的利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