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弯去南门楼子吃面,十次有八次见不着她。
若是出城办差去,几日没了消息,她倒会在陆暇那旁敲侧听。
难有这般亲昵时刻。
裴听寒只以为是离别良久的缘故,压了压扬起的唇角,哄她道,“是我的过错,回去之后你怎么罚都好,万万不能再哭了。”他没再问太多,随手挽了她的长发,说道,“商队向导一事我会想法子,我先送你回南门去。”
夜寒难挨,诸事回去再议。
然而脱身并不易。
这边两人久别重逢,另一边的萧应问和傅弦却万想不到李三娘果真认得裴家的人,且关系瞧着甚为亲切。
难不成她真是跟着刺客来的?
无论如何,他们不能让裴听寒给他们安排向导。萧应问手指敲在刀柄,思忖道,若是将裴、李二人立斩在此处,不知是否可行?
而傅弦则想得更多——裴氏娶亲较傅氏更为严苛,除旧五姓外,难有谁家能与之联婚,裴听寒又怎能真的娶了她?
再思及方才在帐外听得李三娘道“山村野夫”云云,傅弦脸色骤沉,莫非堂堂裴氏子弟,竟在这边境荒城做起土皇帝来,做些个逼良为娼的勾当。
不错了!方才李三娘见了那姓裴的,怕得都发抖了!
没等他们想出个法子来,李辞盈却率先拒了裴听寒的建议,“妾与萧郎君都说好价格了,怎好到了这里又临时反悔?”
她压低声音,却又让话语恰当好处随风吹进萧应问的耳朵,“整整五十两。”
出手这样大方,的确不该悔诺。
“西边一向不太平,你现在去,我怎能放心。”他这样劝她。
可李辞盈态度坚决,悄声道,“怎不放心?我倒是很放心,裴郡守才巡防回来么,西边只怕是最太平。况且鸣剑矿场的路我走了不下八回,没过半旬就该回了。”
裴听寒暗暗眸色,又瞥了萧应问一眼。虽不过区区商贾,但那人周身气质孤清,面上就算带着笑,觉着也绝非善类。
但他裴听寒又是李三娘什么人,她做决定何时听过他的话?
可是,李三娘若真想为商队向导,他们又怎会因雾困在这幽云林中?
“好。”他点点头,想了想,又将手藏进袖中握了握她的,“我等你回来。”
而她之所以纡尊要为“商队”向导,更多是忽然想起一事,前世萧应问如此笃定她知晓戚长史的身份,明言道她拒救官差,大抵是戚长史过后才想起她翻到过他的令牌。
他们要去扮做商贾去做一件事,等事毕了,谁还管她知不知晓戚长史的身份。
大不了走这一遭,免日后清算。
可事情似乎越来越麻烦了,李辞盈皱眉昂首,但见天幕层云轻散,缺月昏昏,万物枯涩黯淡。
第7章“他拿银子砸她!?”
左右做戏是要做全套的,商队千里迢迢而来,没道理不顺带做些贩卖生意,早晨在驿馆租赁骆驼时,萧应问明面上遣了几人去售漆器丝绸,实则倒往南门把李三娘的底细听得有枝有叶。
李三娘确是肃州一普通百姓。说起身世来,或让人唏嘘不已。
她的阿爹阿娘早逝,只留下两女一子与南门破败的面馆摊子,从小是寡居的二姑母拉扯长大的。
三个孩子中,大娘懂事温柔,她年长弟妹几岁,及笄后嫁在城西白家庄,同年难产而亡;二郎与三娘是同胞双生,自小生得人高马大,十一起便在三州附近矿场、煤场、石场辗转做工,平日减衣缩食,所得皆供于家中,是个顾家懂事的儿郎。
然其命运多舛,永熙元年中秋之夜,二郎于归家途中路遇沙暴,不知所踪。
至此,李三娘与阿姐所遗的双胞孩儿一同寄居南门,与已经半瞎的二姑母支摊卖面为生。
这姑侄两个可是肃州城远近闻名的泼皮破落户,几年前有人瞅着李三娘年幼貌美,吃面时候无赖,要么嘴上占占便宜,要么赊走二三铜钱——那姑母带着几个半大孩子上门算账,滚在地上又哭又喊,将那些浑话一并唱给其街邻听,侄女儿叉腰骂阵,手上一杆擀面杖舞得虎虎生威,好不疯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