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太极殿内。
李世民盯着案几上厚厚一摞试卷,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
自从岭南发布科举制度后,大唐也不甘示弱,同样张榜纳贤。
李世民相信,虽然大唐目前处于颓势,但始终占据大义,万不可让人才都流向了岭南。
而且,他也知道,岭南目前扩张脚步暂缓,就是因为不像大唐这般人才济济。
为此,他将科举事宜交给了他最喜爱,也最有才华的儿子——魏王李泰。
他想证明:诸皇子之中,不单单只有李宽一个佼佼者。
可惜,李泰注定要让他失望了。
甚至,李世民的这一举动,反而弄巧成拙,将天下有志之士纷纷推向岭南政权,这也为下一步大唐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记忆流转,回到此刻。
大唐科举考试己经结束三日了,这些被李泰精挑细选出来的"人才"答卷,却让他越看越心惊。
"《论农事》,农者,天下之本也,故圣王重之"
李世民念着其中一份答卷,声音越来越冷,"通篇引经据典,却没有半句实际可行的建议!"
侍立一旁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交换了一个忧虑的眼神。
这些日子,陛下己经发过无数次脾气了。
"还有这个!"
李世民又抓起另一份试卷,"《论治河》,满纸空谈,连最基本的束水攻沙都不懂!"
"这就是朕的魏王给朕选的人才?"
殿内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知道,这次科举本是大唐挽回民心的最后机会,如今却
"传李泰!"
李世民突然喝道,"朕要当面问问他,这就是他给朕的交代?"
魏王府内,李泰正与几个新科举人把酒言欢。
这些人大都是他的幕僚或世家子弟,在科举中被他特意关照,得以金榜题名。
"殿下英明,此番科举,我们的人占了七成以上。"
一个幕僚谄媚地敬酒,"假以时日,朝中要职尽在掌握。"
李泰矜持地抿了口酒:"慎言。这都是诸位真才实学,本王不过秉公办事罢了。"
众人心照不宣地笑了。
正当酒酣耳热之际,一名侍卫慌张闯入:
"殿下!陛下急召!"
李泰手中的酒杯一晃,酒液洒在锦袍上。他强自镇定地起身:"可知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