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岭南,本王有的是人才可用——"
"寒门学子、退伍士卒、甚至是女子,只要真有才干,都能得到重用。"
陈瑜若有所思地点头。
这半年来,他亲眼见证了岭南新政的威力:那些被世家垄断了千年的权力,正在被一点点瓦解。
更妙的是,这一切都是阳谋,世家明明看得清清楚楚,却无力反抗。
"报!"一名侍卫快步走入。
"王爷,太原王氏又送来十车典籍,还有还有三位嫡女,说是任凭王爷挑选。"
厅内顿时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看向李宽,等待他的反应。
"典籍收入书院,供学子阅览。"李宽头也不抬。
"至于那三位小姐,原路送回。告诉王肃,本王不缺暖床的丫头。"
这番话说得极不客气,却没人觉得不妥。
在岭南政权的强势下,王爷的威严不容挑衅,哪怕是五姓七家也不行。
"王爷,"陈瑜突然感慨道,"老臣在大唐为官二十载,从未见过世家如此低眉顺目。"
"即便是陛下下旨为太子选妃,他们也敢推三阻西"
"因为他们知道李世民离不开他们。"
李宽一针见血地指出,"而本王,随时可以换掉任何一个不听话的世家。"
这句话道出了本质。
在大唐,世家与皇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在岭南治下,李宽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体系,让世家变得可有可无。
夜深人静,李世民独自在御书房批阅奏章。
每一份奏折都在诉说同样的问题——饥荒、流民、世家跋扈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断从岭南治地传来的好消息。
他放下朱笔,揉了揉太阳穴。
桌上摆着两份并排的文书:左边是大唐今年的收成报告,右边是岭南的。
数字的差距触目惊心——岭南的粮食产量是大唐的十倍有余!
"仙种"李世民喃喃自语。
这三个字如今成了他的梦魇。
为什么?
为什么那些种子在大唐就是不发芽?
难道真是天意?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人才的流失。
陈瑜只是其中之一,近半年来,投奔岭南的能臣干吏不下百人。
就连他最倚重的房玄龄都私下感叹:"岭南人才济济,皆因王爷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