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化的过程漫长而沉重,每一分每一秒都揪着刘家人的心。
当火化结束的那一刻,刘父和刘母缓缓起身,他们的眼神中满是悲痛与不舍,仿佛承载着千斤重担。
刘父的身子微微佝偻,像是被悲伤压弯了脊梁。
刘母的眼眶红肿,泪水早已流干,脸上满是疲惫与哀伤。
他们相互搀扶着,准备动身回东省,去完成刘奶奶最后的心愿——将她安葬在老家爷爷奶奶的身旁。
此时,距离过年已没剩几天,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然而,这份热闹与刘家人的悲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路上的行人如潮水般涌动,又多又杂,到处都是提着大包小包赶回家过年的人。
车站里人山人海,嘈杂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回家的喜悦,却不知刘家人此刻的心情。
更为棘手的是,车票异常难买,一票难求的状况让刘父刘母的归乡之路充满了阻碍。
考虑到路途的艰辛以及两个孩子的安全,刘春晓和刘春明就只能留在家里。
刘父刘母看着两个孩子,心中满是担忧与不舍。
刘父轻轻抚摸着刘春明的头,眼中满是慈爱与担忧,刘母则紧紧拉着刘春晓的手,反复叮嘱着要照顾好自己和弟弟。
周姥姥深知刘父刘母的顾虑,她心疼这两个孩子,担心他们独自在家会出什么事。
于是,周姥姥主动提出把刘春晓和刘春明接到四合院。
她微笑着对刘父刘母说:“你们就放心去吧,孩子交给我,我肯定照顾好。”
周姥姥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与温暖,她轻轻拍了拍刘父刘母的肩膀,给予他们安慰与支持。
刘父刘母听后,眼中满是感激,他们紧紧握住周姥姥的手,声音颤抖地说道:“周婶,真是太麻烦您了,这两个孩子就拜托您了。”
刘父刘母的眼中闪烁着泪花,那是对周姥姥深深的感激之情。
就这样,刘春晓和刘春明跟着周姥姥来到了四合院,开始了在四合院的暂居生活。
两个孩子沉浸在失去奶奶的巨大悲痛之中,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刘春晓住进了顾从卿的房间,她整日都躺在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泪水无声地从眼角滑落。
房间里光线昏暗,窗帘半掩着,阳光只能透过缝隙洒下几缕微弱的光,映照在刘春晓满是泪痕的脸上。
她的头发有些凌乱,双眼因过度哭泣而红肿不堪,像是两颗熟透的桃子。
她常常默默流泪,哭得眼睛总是红红的,那红肿的双眼仿佛诉说着她内心无法言说的伤痛。
一日三餐对她来说,仿佛成了一种煎熬。
她坐在餐桌前,眼神呆滞地看着眼前的饭菜,却提不起丝毫食欲。
一顿饭下来,最多就吃上几口,便放下碗筷,再也不愿多吃。
桌上的饭菜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可刘春晓却视若无睹,只是机械地将饭菜送入口中,咀嚼几下便咽下去,随后便将碗筷搁在一旁,眼神又变得空洞起来。
她也几乎不怎么说话,无论别人怎么询问,她都只是微微摇头或者简单地回应几个字,沉浸在自己悲伤的世界里,难以自拔。
相比之下,刘春明的情况稍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