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正说历史大汉王朝 > 第25章 元恪从汉化优等生到佛系摆烂王的魔幻人生(第1页)

第25章 元恪从汉化优等生到佛系摆烂王的魔幻人生(第1页)

景明元年(500年)的深秋,洛阳皇宫的庭院中,金桂飘香,沁人心脾。在这弥漫着桂花香气的氛围中,刚刚接过传国玉玺的元恪,正站在书房的铜镜前,端详着自己的身影。

他的指尖轻轻地摩挲着新换的“元”姓族谱,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和责任。铜镜里,他身着一袭剪裁精致的汉服,宽袖长袍,衣袂飘飘,头戴进贤冠,显得风度翩翩,气宇轩昂。与鲜卑旧俗的粗犷风格截然不同,此刻的他,宛如一位儒雅的汉族士大夫。

元恪凝视着镜中的自己,嘴角缓缓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他轻声呢喃道:“老爹搞的汉化改革,朕必须将其发扬光大!”他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充满了决心和自信。

彼时的元恪,眼神坚毅,透露出一股壮志豪情。他心中怀揣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憧憬,立志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皇帝,继承父亲的遗志,将北魏的汉化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然而,谁也无法预料到,这个曾经立志要当“模范继承人”的北魏皇帝,在日后的权力漩涡中,会逐渐迷失自我。他的雄心壮志被权力的欲望所吞噬,原本的励精图治变成了佛系摆烂,好好的盛世江山也在他的手中逐渐衰败,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充满问题的“儿童乐园”。

一、被汉化洗脑的"乖皇子"

作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自选定的继承人,元恪自幼便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期望。他的成长历程仿佛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汉化教育成果展”,每一个阶段都展现出他对汉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卓越才能。

元恪出生于太和七年(483年),这个时期正是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元恪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汉化教育。五岁时,他便能熟练地背诵《三字经》,那稚嫩的童声在宫殿中回荡,仿佛预示着他未来的辉煌成就。

八岁时,元恪已经开始学习书法。他手握毛笔,在宣纸上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虽然字体还有些歪歪扭扭,但其中已然流露出几分神韵。这种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不仅体现了他对汉文化艺术的追求,更为他日后的文学修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岁那年,元恪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在朝堂之上,面对一众饱学的大臣,他毫不怯场,大胆地参与讨论《资治通鉴》中的治国之道。他思维敏捷,见解独到,对书中的观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思考。大臣们对他的表现都不禁刮目相看,惊叹于他如此年幼却有如此卓越的学识和见识。

拓跋宏每次看到自己那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的儿子,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欣慰之情。有一次,他满怀慈爱地抚摸着元恪的脑袋,感叹道:“我的孩子啊,你将来必定会成为汉化大业的领军人物!”

元恪听闻此言,立刻恭敬地拱手作揖,言辞恳切地回应道:“儿臣定当全力以赴,让鲜卑人彻底融入汉文化,成为真正的‘文化人’!”

为了达成这个宏伟的目标,元恪可谓是“卷王本王”。他每天天还没亮,当其他人都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时,他便早早地起床,在微弱的烛光下埋头苦读汉语诗词。

不仅如此,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元恪的脑海中也依然充斥着汉文化的知识。有一次,他在睡梦中竟然不自觉地背起了诗来,嘴里还喃喃念叨着:“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突如其来的喊声,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将正在侍寝的妃子从睡梦中惊醒。妃子睡眼惺忪,一脸惊愕地看着元恪,心中暗自诧异:“陛下这大半夜的,是发了什么癔症吗?”

元恪被妃子的惊呼声吵醒后,揉了揉眼睛,有些不好意思地傻笑着解释道:“朕这是……这是文化人DNA动了!”

在如此勤奋刻苦的学习氛围中,元恪对于汉文化的热爱之情愈发浓烈。他不仅对儒家经典烂熟于心,更是对南朝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情有独钟。

元恪常常与那些饱学之士、文人雅士们交往,一同探讨文学艺术的精髓。他们或在书房中挥毫泼墨,或在庭院里抚琴弄弦,或在山水间吟诗作画,好不惬意。

在这个过程中,元恪不断地汲取着汉文化的养分,他的学识和修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的言谈举止、行为风范都渐渐沾染了汉文化的气息,与那些传统的鲜卑贵族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渐渐地,元恪在汉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的名字也在鲜卑贵族中传颂开来,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文化标杆”。

二、登基后的"迷惑操作大赏"

景明元年,元恪正式登上皇位,成为北魏的新帝。他年轻有为,雄心勃勃,对汉化事业充满了热情和决心。

一登上皇位,元恪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汉化事业上大展拳脚,于是他决定搞起了一场“汉化2。0”运动。他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让北魏更加接近汉族文化,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元恪站在洛阳城的城楼上,遥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江南水乡的向往。他想象着那里的青山绿水、亭台楼阁,以及婉约柔美的江南风情。于是,他下令在洛阳城中修建一座仿南朝的园林,以满足他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当看到设计图纸上那些精巧的亭台楼阁、蜿蜒的曲水流觞时,元恪不禁摇头叹息,心中对平城的皇宫充满了不满:“这破地方,一点江南的婉约劲儿都没有!”他觉得平城的皇宫太过简陋,与他心中的理想相差甚远。

然而,当工匠们拿着预算报表前来禀报时,元恪却有些傻眼了。报表上的数字让他大吃一惊,这个园林的修建费用竟然如此之高,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工匠们愁眉苦脸地对他说:“陛下,这工程实在太费钱了,怕是会给国库带来巨大的压力啊……”

元恪听后,虽然心中有些犹豫,但他对江南园林的渴望让他无法放弃这个计划。他大手一挥,满不在乎地说道:“钱不是问题!咱北魏有的是牛羊!”他坚信,只要能够建成这座园林,让他感受到江南的婉约之美,一切都是值得的。

就这样,无数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园林的修建中。工人们日夜劳作,搬运石料、木材,雕刻精美的建筑构件。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汗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奢华的园林终于拔地而起。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曲水流觞蜿蜒其间,仿佛将江南的美景搬到了洛阳城中。元恪对这座园林非常满意,他常常在这里漫步,欣赏着园林的美景,感受着江南的气息。

然而,这座园林的修建却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筹集修建费用,朝廷不得不增加赋税,百姓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许多人因为无法承受沉重的赋税而流离失所,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那所谓的“佛系治国”态度。面对大臣们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蚂蚁般的边境战事,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超乎常人的淡定和从容。

南朝的势力如饿虎扑食般蠢蠢欲动,边境地区的摩擦更是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大臣们心急如焚,屡次上书恳请他加强防备、果断出兵应对,以保国家安全。然而,他却对此无动于衷,依旧慢条斯理地品味着香茗,悠然自得地说道:“南朝那些人,不过是打打嘴炮罢了,能有多大能耐?”

有一次,柔然大军如汹涌的洪水般进犯,边关守将心急如焚,八百里加急送来求援的奏折,军情十万火急,犹如燃眉之急。元恪接过奏折,只是随意地扫了一眼,便如同丢弃一件无足轻重的物品一般,将其随手扔到了一旁。不仅如此,他还振振有词地辩解道:“慌什么?朕早已算过一卦,本月乃是不宜动兵之月!”

这番话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前线浴血奋战的老将军心头,气得他当场吐出一口老血,满心的悲愤与无奈如决堤的洪水般喷涌而出。在元恪这种消极怠惰的态度影响下,北魏的边境防线逐渐变得松弛不堪,边疆的百姓们也因此饱受战火的摧残和蹂躏,苦不堪言。

三、后宫里的"甄嬛传北魏分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