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勃也来了,是林东特意叫来的。
作为主演,他理应感受这份荣耀。
他穿着自己最好的一套西装(还是拍某个龙套戏时剧组发的),显得有些拘谨,但眼神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张铁军、老周、小吴都来送行,脸上写满了羡慕和祝福。
“勃子,精神点,到了柏林,你就是国际影星预备役了!”张铁军用力拍着黄勃的肩膀。
“东哥,勃哥,加油!给咱争光!”老周和小吴也喊道。
黄勃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用力点头。
广播响起登机提示。
巨大的轰鸣声中,飞机拔地而起,冲入灰蒙蒙的北京冬日天空。
舷窗外,熟悉的城市逐渐变小、模糊。
林东靠在并不舒适的座椅上,心中百感交集。
穿越、拍片、入围、考研过往一年多的种种像快放的电影在脑海闪过。
他看着旁边闭目养神的王教授,又看看窗外的云海,一种不真实感油然而生。
他真的带着一部从棺材里爬出来的电影,飞向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了!
十几个小时的漫长飞行,跨越半个地球。
当飞机降落在泰格尔机场时,柏林正笼罩在一片阴冷的寒流中。
灰暗的天空,冰冷的空气,风格冷峻的现代建筑与残存的战争痕迹交织在一起,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与北京截然不同的、带着沉重历史感的异域气息。
入住电影节官方指定的、位于波茨坦广场附近的一家老式酒店。
条件不算好,房间狭小,暖气开得十足,干燥得让人喉咙发紧。
倒时差成了第一道难关。
林东和黄勃都顶着硕大的黑眼圈,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电影节的气氛己经相当浓厚。
巨大的海报张贴在街头巷尾,各种语言的电影人、记者、影迷穿梭不息。
放映场馆外排起长队。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烟和一种名为“艺术”的独特荷尔蒙。
青年论坛单元的放映被安排在一个中型放映厅。
放映前,有一个简短的入围导演见面会,当林东和王守明、黄勃、翻译小陈走进那个挤满了各国电影人、记者的房间时,林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
黄勃更是紧张得同手同脚。
主持人用英语介绍着入围影片和导演。
当念到“《buried》,导演:ldong,中国,北京电影学院”时,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更多的是好奇和审视的目光。
林东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用磕磕绊绊、带着口音的英语做了简短到不能再简短的自我介绍和影片背景介绍,全靠小陈及时补漏。
黄勃则完全成了背景板,只会僵硬地微笑点头。
就在见面会快结束时,门口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几个身影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了进来,为首的一人,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他穿着一身剪裁极其合体的深色西装,没有打领带,随意地敞着领口,身姿挺拔如松。
眉宇间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超越性别的独特魅力。
他的出现,仿佛自带柔光滤镜,让略显嘈杂的房间瞬间安静了几分。
张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