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单元大奖的尘埃落定。
虽然主竞赛单元的颁奖还在继续,角逐着金熊、银熊,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己经和他们无关了。
当主竞赛单元的最佳影片金熊奖被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与一日》摘走时,全场起立,掌声经久不息。
林东望着台上白发苍苍的大师,心中充满了敬意。他低声对旁边的黄勃说:
“勃子,看到了吗?那就是我们要攀登的山。”黄勃用力点头,眼中燃烧着火焰:
“东哥,总有一天,咱也拿金熊!”
颁奖典礼一结束,林东和黄勃立刻被汹涌的人潮包围了!
刚才在红毯上还对他们爱答不理的各国记者,此刻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话筒、录音笔、摄像机恨不得怼到他们脸上!
“林导演,林导演,恭喜获奖,能谈谈此刻的感受吗?作为如此年轻的导演,第一部作品就拿到柏林青年论坛大奖,您觉得秘诀是什么?”(英语)
“黄勃先生,您的表演令人震惊,完全无法想象这是您的第一部电影,您是如何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完成表演的?”(英语夹杂着法语)
“王教授!作为监制,您如何评价林东导演的才华?北电是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年轻导演的?”(中文,国内记者终于挤进来了)
闪光灯噼里啪啦闪个不停,晃得人睁不开眼。
各种语言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砸过来。林东努力保持着镇定,用磕磕绊绊的英语回应着,核心意思就是感谢柏林、感谢团队、感谢学校、感谢王教授,强调影片的创作初衷是探索个体在绝境中的生命力。
黄勃则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激动和紧张交织,只能用最朴实的“
谢谢!我很激动!感谢导演!感谢王教授!”来回应。
王守明教授面对媒体从容不迫,用流利的英语和沉稳的气场应对着各种问题,既肯定了林东和黄勃的才华与努力,也强调了北电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教学理念,给学校做足了宣传。
国内记者更是兴奋异常:
“林导!为国争光啊!大学生导演处女作就拿下柏林大奖!太牛了!”
“黄勃!一鸣惊人啊!从龙套到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男主!有什么想对国内观众说的?”
“王教授!北电这次露大脸了!您慧眼识珠啊!”
林东知道,他和黄勃的名字,以及《活埋》,即将席卷国内各大报纸的头版,在这个华夏还没彻底腾飞的时代,一切荣誉对于国家来说,都是一根强心针。
年少成名,前途无量——这是媒体给他们贴上的标签。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荣誉背后是更大的压力和期许,但此刻,他选择享受这份属于他和整个团队的荣耀。
喧嚣过后,是电影节官方举办的盛大afterparty(闭幕酒会)。
地点在一个装饰奢华、灯火辉煌的古老酒店宴会厅,香槟塔流淌着金色的液体,衣香鬓影,觥筹交错,空气中弥漫着高级香氛、雪茄和成功的气息。这里是真正的名利场核心。
林东、黄勃和王守明三人端着酒杯(黄勃拿杯子的手还有点抖),站在相对安静的角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周围是谈笑风生的国际大导、星光熠熠的明星、运筹帷幄的制片人。他们获奖者的身份让他们获得了入场券,但资历和圈层,依然将他们隔离在外围。
“感觉像做梦”黄勃低声说,看着眼前流光溢彩的场景,眼神还有些恍惚。
“习惯就好。”王守明抿了一口香槟,目光扫视着全场,
“记住这种感觉,这是你们未来要征服的地方。”
就在这时,一道身影穿过人群,径首向他们走来,温和的笑容如同春风拂面。
张国荣!
林东的心跳漏跳一拍!黄勃更是紧张得差点把酒杯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