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开局救了张国荣 > 第11章 春节(第1页)

第11章 春节(第1页)

方晴的翻译稿像一场及时雨,解了林东的燃眉之急。

这位外语学院的研究生师姐,不仅英语功底深厚,对电影文本的理解也异常敏锐。

她甚至主动要求看了一小段《活埋》的样片(在学校小放映室,王教授特批),只为更精准地捕捉那种窒息感下的语言节奏和潜台词。

几轮修改下来,最终定稿的英文字幕和配音台本,连王守明教授看了都微微颔首,难得地说了句:

“翻得不错,有点味道。”

柏林青年论坛单元的报名材料,在孙副校长和王教授的双重关照下,一路绿灯,最终在截止日期前,通过官方渠道寄往了遥远的德国。

材料寄出的那一刻,林东感觉心也被掏空了一块,悬在了半空,只能交给时间和命运裁决。

他强迫自己不再去想柏林,将全部精力投入另一场迫在眉睫的战斗——考研。

导演系研究生的竞争惨烈程度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政治、英语、电影史论、导演理论、影片分析厚厚的复习资料堆满了林东那张摇摇晃晃的书桌。

他开始了苦行僧般的生活:白天泡图书馆,啃《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电影语言》、《导演功课》,

在伯格曼的晦涩哲学和黑泽明的宏大叙事里寻找灵感;

晚上则回到剪辑室,一边对着剪辑台重温经典影片的片段拉片做笔记,一边见缝插针地背政治时事和英语单词。

王守明教授偶尔会踱进来,也不说话,只是拿起林东的笔记翻翻,或者丢下一句:

“这段蒙太奇,爱森斯坦用在这里,你觉得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节奏?”

林东不敢怠慢,绞尽脑汁回答,往往换来王教授一声不置可否的“嗯”。但这无声的压力,反而成了最好的鞭策。

大西的尾巴,是离别的笙箫,也是各自奔前程的序曲。

张铁军彻底扎根在了那个贺岁喜剧剧组,晒得更黑了,嗓门也更大了。

他打电话来,背景音里永远是乱糟糟的现场:

“东哥!柏林有信儿没?

哥们儿在这边给大腕儿们当人肉背景板呢,导演说了,明年还找我,稳了。”

黄勃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

《活埋》的消息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涟漪后迅速归于沉寂。

柏林杳无音信,他只能继续在各大剧组跑龙套,演着没名字的流氓甲、路人乙。

偶尔接到一两个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都能让他兴奋半天,然后更认真地琢磨。

他常给林东打电话,聊得不多,但每次最后都会问一句:

“东哥,有信儿了吗?”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期盼和焦虑。

他还在歌舞厅串场,生活拮据,但眼神里的那股韧劲儿,没丢。

老周(摄影)凭着过硬的技术和《活埋》的经历(虽然设备烂,但经验是实打实的),

被一个拍广告的师兄看中,拉去当摄影助理,算是半只脚踏进了商业圈。

小吴(录音)则选择了相对安稳的路,准备考本校录音系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小伙伴们和同学们也都各奔东西,不知道还有没有再见的机会,人生就是一场离别啊

96级的明星苗子们,也开始崭露头角。

黄小明接拍了一个青春偶像剧的男三号,走路都带着风。

赵微则被琼瑶阿姨的《还珠格格》剧组选中,那灵动的大眼睛和泼辣劲儿,己经让不少人记住了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