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校园生活的齿轮中不紧不慢地转动。
图书馆靠窗的位置成了林东的专属领地,伯格曼、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的影像和理论著作在泛黄的纸页间流淌,与窗外的春意交织。
校园里,林东依然是那个早起晨跑、食堂啃馒头的林东。
只是,“林导”的称呼变得愈发频繁,目光里的探究和热切也多了起来。96级表演班那几个未来之星,尤其是赵微和黄小明,更是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常常“恰好”坐在林东附近,或者拿着表演理论或剧本片段来请教。
“林师兄,这个角色在绝望中的层次感,柏林获奖的大导演肯定有独到见解吧?”
赵微眨着那双日后家喻户晓的大眼睛,笑容明媚,带着恰到好处的崇拜,将一份剧本片段递到林东面前。
林东接过剧本,目光专注地扫过文字。他清晰地记得后世关于这位“小燕子”的种种风波和最终的黯然退场。
此刻的她,青春洋溢,野心勃勃,是北电冉冉升起的新星。
林东心中警铃微作,提醒自己保持距离。他脸上挂着师兄应有的温和笑容,语气专业而平静:
“这里,演员的肢体语言可以更‘收’一点,不是外放的崩溃,而是那种被巨大恐惧和绝望压垮后,身体本能的僵硬和细微颤抖。
眼神的焦点可以再涣散一些,仿佛穿透了眼前的黑暗,看到了更虚无的东西。《死囚漫步》里苏珊·萨兰登的表演,那种内在的张力。”
“哇!谢谢师兄!醍醐灌顶!”赵微一脸受教,欣喜地拿回剧本。
旁边的黄小明也赶紧凑上来问问题,陈昆则安静地坐在一旁,眼神里带着对林东专业素养的钦佩。
林东耐心解答,保持着师兄的体面和风度。他深知在这个圈子里,人脉和口碑的重要性,表面的和谐必须维持。
但他心里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界限:赵微,可以是优秀的同学,是潜在的演员资源,但绝不会是私交过密的朋友,更不会是未来核心团队的成员。
这份疏离感被他巧妙地包裹在专业指导和师兄的关怀之下,滴水不漏。
“东哥,我看赵微对你挺热乎的啊?”晚上在宿舍,黄勃一边啃着苹果一边打趣。
林东正对着《电影艺术词典》死磕,头也不抬:
“热乎?人家那是好学。少八卦,多琢磨你的台词课,别下次试镜又卡壳。”他巧妙地转移了话题。黄勃嘿嘿一笑,也不再多问。
日子在备考的紧张和校园生活的琐碎中滑入初夏。
六月的阳光开始灼热,蝉鸣渐起。图书馆的冷气成了稀缺资源,林东的复习也进入了攻坚阶段。
这天正在食堂吃饭,晚间新闻的播音员语气凝重,报道着“长江流域持续强降雨”、“部分水文站水位超警戒线”、“国家防总启动防汛应急响应”的消息。
画面里是浑浊翻涌的洪水,模糊地拍打着堤岸。
学生们端着饭盘驻足观看,议论纷纷,但尚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接着是报栏里的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头版开始出现更多关于洪水的报道:“鄱阳湖告急”、“洞庭湖水位持续上涨”、“军民奋力抗洪抢险”。
触目惊心的标题和有限的现场照片(多是远景或航拍)传递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
林东每天晨跑路过报栏,都会驻足片刻,看着那些黑体大字,心头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