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的盛夏,蝉鸣聒噪,阳光灼热。
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里,弥漫着离别的感伤与对未来的憧憬。
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在最大的礼堂隆重举行,红色的条幅高悬:
“热烈欢送2001届毕业生奔赴新征程!”
台下,穿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济济一堂,脸上交织着兴奋、不舍和对未知的迷茫。
观众席上,除了在校师生,还坐着不少受邀返校、己闯出名堂的优秀校友:凭借《还珠格格》红透半边天的赵微、正冉冉升起的英俊小生黄小明、气质独特的陈昆,还有几位在幕后颇有建树的导演、编剧。
他们的出现,引得现场阵阵低呼和闪光灯闪烁,仿佛预示着台下这群学子未来可能抵达的高度。
校长热情洋溢的致辞、系主任宣读名单、拨穗授证的庄重流程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空气中弥漫着仪式感的庄严和对过往岁月的告别。
终于,典礼进行到最重要的环节——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下面,有请导演系2001届硕士研究生、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导演、央视开年大戏《士兵突击》导演——林东同学上台发言!”
掌声如潮水般涌起,瞬间淹没了礼堂!比给任何一位明星校友的掌声都更热烈、更持久!
所有目光,聚焦在那个穿着黑色硕士服、身姿挺拔的身影上。
林东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灯光有些刺眼,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无数期待的目光,让他比第一次在柏林领奖还紧张。
他为了这几分钟的发言,愁得提前好几天没睡好觉,稿子写了撕,撕了写,总觉得那些套话配不上此刻的心情。
他站定,调整了一下麦克风,沉稳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礼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代表2001届毕业生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向辛勤培育我们的母校北京电影学院,向谆谆教诲、呕心沥血的各位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标准的开头,掌声响起)
“在北电的这些年,我们汲取知识,磨砺技艺,更学会了如何用镜头观察世界,用光影表达思考。
这里有最纯粹的电影梦想,也有最严苛的专业锤炼。王守明教授的‘死亡凝视’,至今仍是我剪辑时保持清醒的良药。”(台下传来一阵会意的笑声,坐在前排的王教授嘴角似乎抽动了一下)
“我们经历了《活埋》在柏林的惊喜,更经历了《士兵突击》在央视引发的‘钢铁洪流’。这些经历让我们明白,电影的力量,在于真实,在于真诚,在于那份‘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提到《士兵突击》,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林东的发言流畅而真诚,回顾了学习时光,感谢了师长恩情,展望了行业未来。台下的校领导们频频点头,露出满意的笑容。导员王红卫更是激动地眼眶微红。
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那么符合优秀毕业生的范本。
然而,就在发言接近尾声,所有人都以为他要以一句励志口号结束时,林东的声音却顿住了。
他深吸了一口气,目光不再看向主席台,而是坚定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笑意,投向了观众席中表演系区域的一个特定位置。
整个礼堂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一种奇特的预感在空气中弥漫。
只见林东握着话筒的手微微用力,声音清晰而洪亮,带着前所未有的温度和勇气:
“最后…在告别校园、踏上新征程之前,我想借着这个对我而言意义非凡的时刻,做一件…想了很久,也准备了很久,但一首缺乏勇气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