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们在心中为不同人群所下的预设,也可以叫做刻板印象。
符合他们预设的时候,做很多事情都会很容易,但一旦打破,就会招来怨恨。
就比如一个乞丐在乞讨,一个穿着破烂,前面还摆着一个碗,这就是一个很标准的乞丐。
对于这样的乞丐,人们很容易就会产生怜悯之心,然后给钱。
同样是这个乞丐,他依旧穿的破烂,但是如果他手中没有碗,而是拿着一个二维码。
那路过的人们几乎就不会再看他,甚至会对他产生厌恶心理。
仅仅只是收费东西的改变,就引发如此大的差异,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二维码收款这种东西,在人们的预设中,就不该存在于乞丐手里。
二维码意味着乞丐必然有手机,而手机这种东西,怎么会出现在一个以乞讨为生的人手里?
他在骗我!
于是,人们对于乞丐的预设被打破了。
预设,或者说刻板印象被打破,所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院长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为社会各界,打造了一个他们想象中,最接近刻板印象,最“完美”的孤儿院。
在这里,孤儿们从小无父无母,穿着破烂,生活困顿,由小学改来的孤儿院杂草丛生,一到下雨天就漏雨……
不少社会爱心人士和大学生被感召,来到这里当志愿者,他们可怜孤儿们,连工资都不需要。
而在他们离开的时候,还能宣传一下孤儿们有多么不容易,然后让被蒙蔽的爱心人士更加爽快的掏钱。
院长很会宣传,很会造势,他经常穿着朴素,一件衣服打满了各种补丁,将省下来的钱全给了孤儿们。
他将孤儿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媒体口中最博爱的院长。
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孤儿院。
至于孤儿怎么样,没人关心。
市里需要院长这样的“慈善”人物作为招牌门面,企业家需要帮助这样一个孤儿院来提升知名度……
就算真的有爱心人士想要知道孤儿的生活情况,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千里迢迢来到孤儿院,然后一直和孤儿们同吃同住,知晓他们的真正情况。
他们所了解的一切,只能从院长口中知道,从媒体眼中看到……
院长一手打造了所有人印象中的“孤儿院”,而在这种环境下,童言从“兄弟姐妹”中,感受到的没有温暖,只有勾心斗角。
自然界中,在缺少食物的时候,哪怕是一胎的兄弟,也会互相残杀。
人类本质上也只是动物罢了,在院长所塑造的格局下,二十三位孤儿为了那所剩不多的资源拼命争夺。
而院长作为资源的真正掌控者,无疑是孩子们讨欢心的重点对象,谁能讨好院长,谁就能有更多的吃的,有更新的衣服……
正是因为如此,每一次媒体来采访时,院长的周边,总是挤满了叽叽喳喳的孩子,孩子们都很“喜欢”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就是院长的高明之处,他从不喜欢暴力,暴力在他看来,是最低级的手段,他更喜欢用人性的欲望作为丝线,掌握每一个人……
在一个群体中,既然有争相讨好的对象,那也就有被讨厌排挤的人物,孤儿院的二十三个孩子中,等级十分明显。
越是受到院长喜爱的孩子,地位越高,越大的孩子,越是有话语权。
孩子是一张白纸,染什么颜料,底色就是什么。
而院长从未教过他们尊老爱幼,院长无时无刻传达给他们的观念就是:
他掌握一切,只要讨好他,那就什么都有了……
孩子们对此深信不疑,毕竟他们吃的,喝的,穿的全是院长给的。
但童言来到孤儿院的时候,已经七岁了,他的父母对他很好,父母教他“仁义礼智信”,教他尊老爱幼,教他独立自主……
所以,年幼的童言,成为了孤儿院中第一个对院长所说的话表示怀疑的人。
当时院长听到这番话之后,只是眼神莫名的笑了笑,并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去纠正童言。
毕竟他是这个孤儿院的王,其他孩子会帮他“纠正”童言,让他拥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的……
人性中有善也有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