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错开李宇拜见的位置,心里鄙夷:“这小子不是挺硬气的嘛,把陛下说的那么不堪,骂的那么难听。这会儿就服软了?”
房玄龄也诧异一会儿回过神来想着:
“大丈夫能屈能伸,知错就改,倒是很合老夫胃口,就是口齿别那么不饶人就好了”
李世民冷脸看着,想着:
“你把朕骂的那么不堪,还骂朕是女子,目中无人,这会儿知道谁是谁了?”随即又想道:“这小子没见到朕时说的都是不堪的话,见到了又是拍马屁,这样岂非真假难辨?不行最好还是能知道真话,朕才好改正。。”
随即沉声开口:
“免礼吧,朕也不是是非不分之人,李小郎切莫口若悬河。只要所说是真,朕岂会怪你,如若朕真那么不堪,朕愿意改正就是。”
房玄龄,长孙无忌俩人也看向李世民觉得不可思议。陛下一首都威严不减且难窥心事,今天竟然对李宇说出这样的话,两人也是更加诚服万分,为有这样的明君感到骄傲。
外间。长乐听到自己的阿耶说出此番话来,更是对那个异乡人大感惊奇,长孙皇后则想的更多:
“他知道他的丈夫,愿意拉下脸面说出这番话是真的愿意改变,想真正的做千古一帝,更因为自己的病有了希望,愿意为自己而改变。”
李宇听到李世民的话也是真假难辨,毕竟李世民三观无法自洽,形成矛盾的心理和性格。更因为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三观早己固化,很难再改变,除非遇到生死攸关的大事且能大彻大悟,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这也是后世很多人一辈子碌碌无为哪怕拥有很高的学历也难成大器的原因,其中的心理学,行为学。以及自身经历都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任何一环达不到就没法勘破。
为什么后世有人的经历堪称小说主角,那真是集齐大气运于一身,而这种人极其少见,加之后世没有大灾大难战争灾祸,大部分都经历不到那种极端经历。
这也是我国为何战争时期,各种将星频现,在国家即将灭亡时总会有一个人带着一群人站出来力挽狂澜,而其他国家却鲜少见到的原因,这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有着很深的联系。
李宇也只得拍马屁道:
“陛下有此心胸,如果陛下真的愿意改正自身,那或将超越古今也说不定,”
李世民听到李宇的赞赏也不由的心情大好,不再冷着脸,缓而开口:
“朕也想知道,后世对于朕的真正看法,是否真如所说那样不堪,大唐是如何灭亡,放心你只管大胆说,朕不怪你,还有,你既然来自后世,不知大唐和后世相差多少年?你后面所说的朝代可否也说下,后世礼仪又有何不同?”
本来李世民是拉不下脸的这些都是打算通过房玄龄问的,但现在既然拉下脸了那就自己问了。
房里房外几人都微微侧目期待着李宇所说。
“既然陛下这样说了,那我自会说说后世对于陛下中肯的评价”
“我来自后世两千零二十五年,差不多和大唐差一千西百多年,在后世我们不兴跪礼的一套,讲究的人人平等”
“而且制度也和古代不同的,古代我们统称为封建王朝。”
“凌烟阁是陛下在晚年,看到陪自己打天下的臣子一个接一个离自己而去感到悲痛万分,为了怀念他们修建的阁楼,每年都会来此回忆和他们的点点滴滴。”
听完,房玄龄不禁感到动容,明白了陛下的用心。
后世的大唐的确如我所说是一个矛盾的朝代,而陛下也是一个矛盾的人,但相对的功还是大于过,这也是为何后世有人喜欢,有人讨厌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学派。
一个学派认为陛下的功绩是完全可以掩盖缺点的,毕竟大唐当时的盛世是全世界瞩目的,特别是文化方面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做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兵多将广,只是制度的原因才衰落。
另一个学派则认为纵使陛下作为君王在臣子面前是千古明君,但对自己的家庭教育不够重视,不关心自己的子孙成长,使得子孙心理出现扭曲是中期大唐衰落的根本原因。
其实就是到底是先有国再有家,还是定国必先安家的争论。而唐朝灭亡的原因,也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因为唐朝过度开放,导致大量外来民族定居大唐,且没有制定好相关的制度,才使得爆发“安史之乱”,从此大唐一蹶不振至此衰落。
另一派认为,陛下的子孙把陛下的坏习惯都学到了,然而没有学到陛下的优点,独断专权使得纵使大唐名将名臣百出也无法违逆帝王的抉择才致使安史之乱爆发。
因为早在爆发前就有大臣提出防范外族的言论,而当时的皇帝自大且只顾着追求长生,平衡朝堂,导致宦官奸臣干政,才没有灭掉叛乱。使得大唐至此急剧衰落。
而后面即位的皇帝为了皇帝位子只顾着兄弟相残,没有及时灭掉叛乱使得叛乱扩大,至此成了毒瘤一首无法灭掉,大量消耗了大唐的国力,以至于急剧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