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
松江府外海,浓雾如铅。一艘不起眼的单桅“浪里钻”快船,悄无声息地滑向一片被嶙峋怪石和浓密海藤遮蔽的隐秘海湾。
船头,王振邦一身粗陋的渔家短褐,脸上涂抹着海泥与鱼油的混合物,遮掩了那道醒目的伤疤,唯有一双眼睛,在湿冷的雾气中显的无比锐利,紧紧盯着前方若隐若现的黑色礁岩轮廓——鬼岛。
船在距离礁岩百丈处下锚,无声无息。王振邦与两名同样伪装过的锦衣卫心腹(皆是水性极佳、通晓倭语的北地老卒),朝着那片狰狞的礁岩游去。
攀上湿滑的礁岩,浓重的海腥味中混杂着一股劣质烟火和鱼虾腐烂的恶臭。拨开伪装得极好的藤蔓,一个仅容一人佝身通过的天然岩洞赫然出现。
洞口内侧,竟有粗糙的石阶向下延伸,潮湿的石壁上插着几支燃烧的劣质鲸油火把,光线昏黄摇曳,将洞壁扭曲的人影拉得如同鬼魅。低沉的倭语交谈声、金属碰撞声、压抑的咳嗽声从深处隐隐传来。
王振邦打出手势,三人如同壁虎般紧贴洞壁阴影,屏息潜行。岩洞内部远比想象中宽阔深邃,岔道如蛛网蔓延。
凭借那张鲨鱼皮海图的记忆和王振邦对地形的敏锐首觉,他们避开几处有微弱灯火和人声的岔口,朝着地图上标注的核心区域——一个被称为“血锚洞”的巨大天然海蚀洞摸去。
越往里走,人工开凿的痕迹越明显。石壁被打磨平整,架设了粗大的木梁,地面也铺上了碎石。
空气中那股烟火味和金属腥气愈发浓烈,还夹杂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如同野兽低吼般的沉闷声响。
转过一个急弯,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也让王振邦瞳孔骤然收缩!
巨大的“血锚洞”呈现在眼前,其规模堪比一座小型校场!洞顶垂下无数尖锐的钟乳石,下方则是一片被人工平整过的、泛着水光的黑色岩石地面。真正令人震撼的是洞内的景象:
洞窟一侧,依着石壁挖出数个巨大的火塘,炉火正炽!赤红的铁水在坩埚中翻滚,灼热的气浪扭曲了空气。
赤裸上身、汗流浃背的工匠(有倭人,也有神情麻木的汉人)正用长柄铁勺舀起铁水,倒入岸边一排排的泥范之中——赫然是打造倭刀刀条的模子!
淬火的嗤啦声不绝于耳,白雾升腾。旁边堆积着尚未打磨的粗坯和成捆的磨刀石。
另一侧,则是一排排用粗大原木搭建的棚架。架子上整整齐齐地悬挂、摆放着寒光闪闪的成品倭刀、长枪、肋差!
数量之多,不下千柄!更有成堆的竹弓、箭矢、简陋的皮甲和竹甲。洞窟深处,甚至用油布盖着几门碗口铳(小型火炮)的轮廓!
“洞窟中央的空地上,数十名精赤着上身、仅着兜裆布的倭寇浪人,正围着一堆篝火,用倭语嘶吼着进行着残酷的角力或刀术对练。
他们身上布满新旧疤痕,眼神凶狠如狼,动作迅捷而暴烈。那股野兽般的低吼,正是他们训练时发出的声音。王振邦一眼认出,其中几人身上的刺青,与账簿上“海鬼众”的描述完全吻合!
在洞窟最深处、地势略高的一块平台上,用原木搭建了一座简陋的木屋。木屋门口插着一面破旧的、绘着狰狞鬼头(与倭刀徽记同源)的旗帜。
透过半开的木门,可见里面悬挂着更为精细的沿海卫所布防图(比沈家那张更详尽!),桌上堆着海图和文书,几名身着稍好布衣、腰间挎刀的倭寇头目正围坐商议,神情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