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虏最精锐的骑兵,在付出了估计超过2000人伤亡(多为精锐甲兵)的惨重代价后,始终未能彻底冲垮车阵!
“鸣金!”皇太极在远处高坡上,看着胶着的战局和不断增加的伤亡,脸色铁青地下达了命令。
皇太极意识到,袁崇焕这块骨头,比预想的还要硬!强攻下去,得不偿失。
建虏骑兵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了满地狼藉和浓重的血腥。
内城,各门。
秦良玉、孙元化、周遇吉等人,都接到了袁崇焕射入城中的书信。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如同久旱甘霖!
“袁督师到了!就在广渠门外!挡住了建虏主力!”消息迅速在疲惫不堪的守军中传开,濒临崩溃的士气为之一振!
“守住!一定要守住!等待袁督师破敌!”秦良玉沙哑的声音再次响彻德胜门城头。
孙元化指挥炮手,将仅存的炮弹,狠狠砸向外城集结的建虏后续部队。周遇吉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出击。
陆铮的锦衣卫,如同最精密的齿轮,在混乱中高效运转。
他们不仅维持着城内秩序,截获并处决了数批试图在袁崇焕到来之际制造混乱或与城外联络的建虏细作。
更将内城防务详情、建虏主攻点(仍在西北角)等重要情报,通过隐秘渠道送出城外,交到了袁崇焕手中。
紫禁城。
崇祯皇帝接到袁崇焕的奏报和满桂的捷报(称击退建虏进攻),激动得浑身颤抖,在殿内来回踱步。
“好!好!袁卿不愧是国之柱石!满桂也是忠勇!”巨大的喜悦暂时冲淡了恐惧。他立刻下旨嘉奖袁崇焕、满桂及广渠门守军,并严令内城各门务必坚守,配合城外大军。
然而,李标看着战报,眉头却并未舒展。袁崇焕是来了,也挡住了建虏的猛攻,但…关宁军主力也暴露在了建虏眼皮底下。皇太极会甘心吗?京师之围,真的解了吗?他心中隐隐不安。
袁崇焕的到来,似乎让议和变得“不必要”了,但他深知皇帝的多疑。袁崇焕手握重兵,驻扎城外,与建虏对峙…这本身就是一种微妙的局面。
战场态势(十一月初西夜)
后金(建虏)在广渠门外野战受挫,精锐骑兵损失不小,士气受挫。
皇太极暂时放弃强攻袁崇焕车营,但主力仍盘踞外城,对内城西北角的压力丝毫未减。
阿济格、多尔衮的游骑加强对袁崇焕、满桂营地的监视和零星袭扰,切断其与内城及宣大梁廷栋部的联系。
皇太极在酝酿新的计划:是集中力量先破内城?还是寻找机会与袁崇焕野战决胜?抑或是…利用明廷内部的猜疑?
袁崇焕、满桂部在广渠门外成功击退建虏进攻,稳住了阵脚。
但车阵需要修复,士卒需要休整,且处于建虏大军半包围之中,态势依然被动。袁崇焕深知,仅靠防御无法解围,必须寻找战机,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
内城守军的士气得到极大提振,在秦良玉、孙元化指挥下,依托城墙继续顽强抵抗建虏对内城西北角的猛攻。
陆铮的锦衣卫牢牢掌控着城内秩序。但物资匮乏(尤其火药箭矢)、人员疲惫的问题日益严峻。
宣大梁廷栋部(沙河、清河)得知袁崇焕抵达,试图向前推进接应,但被建虏游骑死死缠住,进展缓慢。
崇祯沉浸在援军抵达的短暂喜悦中,对袁崇焕依赖加深,催战旨意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