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铮接到了皇帝的密谕和袁崇焕的密信。面具下的嘴角似乎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沈炼!”
“督公!”
“加派人手,盯紧那几个平日里与袁督师有过节、又在西处散播‘议和’、‘纵敌’论调的言官府邸!还有,查查周延儒最近和哪些人密会!
凡有确凿证据指向其散播流言、构陷边帅者…记录在案,暂勿动手,待战后清算!”陆铮的命令精准而冷酷。
大战当前,陆铮需要稳定,但毒瘤必须标记。
“另外,将我们截获的几份建虏细作试图传递入城、内容首指袁督师‘通敌’的伪证,连同其人的口供,密呈陛下御览!”这是对皇帝猜忌最有力的消毒剂。
“遵命!”沈炼领命。
战场态势(十一月初八)
后金(建虏)皇太极得知杨国柱部向西南移动,眉头微皱。他虽不惧杨国柱,但卢沟桥、良乡方向囤积着他此次入寇劫掠的部分人口、牲畜和财物,不容有失。
“豪格!率镶红旗及部分蒙古兵,盯住杨国柱!若其敢靠近卢沟桥,坚决击退!”
同时,他加强了对内城西北角的袭扰力度,并开始在外城挖掘工事,摆出长期围困的姿态,试图耗尽明军意志和物资。
袁崇焕得到中枢申斥流言、保障后勤的旨意,军心稍稳。积极修复工事,补充粮秣(部分己艰难运入),派出小股精锐与满桂部、城内守军尝试建立更稳定的联络(利用锦衣卫秘密通道)。战力恢复至约七成。
袁崇焕在等待杨国柱制造的压力生效,同时密切监视建虏动向,寻找其因分兵(豪格部)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
内城守军在得到少量补给,尤其是火药箭矢,士气有所恢复。
秦良玉、孙元化利用短暂喘息加固工事,轮换休整。陆铮的肃奸行动有效压制了城内恐慌。物资危机略有缓解,但仍是悬顶之剑。
满桂部(左安门)休整中,恢复部分战力。
杨国柱部(西南方向)依袁崇焕策,大张旗鼓向卢沟桥、良乡方向移动,沿途多设旌旗,广布疑兵,并派小股部队袭扰建虏劫掠队伍。
成功调动豪格镶红旗主力尾随,有效减轻了京师正面压力。策略初见成效。
崇祯在阁臣力谏下暂时压制了猜忌,全力支持袁崇焕。后勤保障力度加大,流言被强力压制。
但皇帝心中的那根刺并未拔除,只是被暂时压下。他时刻关注着袁崇焕的动向,等待着那场“必胜之机”的到来。
僵局虽未打破,但天平似乎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倾斜。
袁崇焕的统御力(整合杨国柱)、明廷中枢在危机下的短暂团结(压制猜忌、保障后勤)、以及关宁军坚韧的防御能力,共同构筑了一道无形的堤坝,暂时挡住了皇太极的滔天洪水。
然而,决定性的战机仍未出现,袁崇焕那双寻找破绽的眼睛,依旧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锐利地扫视着。
皇太极的耐心,也在消耗。一场酝酿中的风暴,或许就在这短暂的平静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