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意大利
第一章解放了的意大利1943年9月至1947年2月
第二章对意和约的领土条款
第五编西欧
第一章法国
第二章比利时
第三章荷兰
第四章丹麦
第五章挪威
地图
地图索引
第一编走向经济复兴的
最初步骤
导言
一、主题与卷名
二、苏联势力区内人口的强迫迁徙
三、国界的变动
四、中欧和东欧权力真空引起的问题
五、西方盟国和苏联之间的破裂
六、重组后的欧洲各国对重组的反应
一、主题与卷名
本卷的主题,是写&ldo;希特勒的欧洲&rdo;瓦解后的事态发展。德意志第三帝国发动军事侵略频频得手,显赫一时,一度曾使旧大陆的好大一片土地形成暂时的统一局面,其版图最大时,北起北角,南迄利比亚沙漠,西自加来,东至斯大林格勒西郊。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为了军事上、政治上、从而还有经济上的目的,这一广大地域都在不同程度上给统一了起来。这是由一个欧洲大陆民族国家以欧洲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超民族的大国,其昙花一现的兴亡过程,已在第5卷中作了记述。本卷所记述的,则属于世界史中的下一个篇章,内容是&ldo;希特勒的欧洲&rdo;废墟上发生了哪些演变。
&ldo;大联盟&rdo;消灭了德国的军事力量,粉碎了德意志的短命的欧洲帝国,组成这一联盟的三大国政府当时在描述他们经过力战而刚刚完成的这番事业时,都使用了同样的措词,而且就此一直使用下去。不光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就连俄国人,也把他们的这一共同事业叫做欧洲的&ldo;解放&rdo;;因为,时至二十世纪中叶,&ldo;自由&rdo;这个词,就象&ldo;民主&rdo;和&ldo;科学&rdo;两个词一样,至少在口头上是谁都得表示赞赏的。那时普遍存在着一种同情和信任的气氛,超越了当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一切地理界线,在这种气氛下就得使用这种褒扬的字眼。可是实际上,在军事分界线的英美一侧和俄国一侧之间,对&ldo;自由&rdo;这个词的解释有很大的差异。在德国军事上全面崩溃之后,按照三大战胜国事先达成的协议,两支胜利大军已沿着从波罗的海南岸到亚得里亚海顶端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对峙的局面。西方盟国为一方,俄国人为另一方,从各自进驻前德军占领区的第一天起,就互不同意对方的自我标榜,说对方的作法并不是使早先沦于德军铁蹄下的当地人民真正得到解放。双方都指责对方建立当地的政权是滥用权力,这些政权并不真正表达当地的&ldo;民主&rdo;意向而是强加在名为&ldo;解放了的&rdo;各族人民头上、为他们新主子的利益服务的。在西方,人们无疑真的相信,在现已处于俄国军事控制下的原&ldo;希特勒的欧洲&rdo;的非德国地区,俄国人确是在这样行事;他们也同样真的相信,在现已处于西方控制下的其他非德国地区,西方各大国总是一俟军事条件许可,就立即把真正的、完全的政治独立权利归还给遭受希特勒荼毒的非德国人。西方人真心诚意地相信,他们的这种看法是符合事实的。可是他们不知道,对方俄国人内心真正的感受和想法,同俄国人嘴上所说的,是不是也那样表里一致,直到1954年动手写本书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其时,双方都还是继续使用&ldo;解放&rdo;这个词,不过含义则截然不同。含义不同是客观存在,恐怕也只有在这一点上双方是没有分歧的。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家就只好避免使用&ldo;解放&rdo;这一有争议的词,而代之以&ldo;重新组合&rdo;这样涵义明确、不致有何争论的字眼。不管人们所说的欧洲&ldo;解放&rdo;真相究竟如何,从1942年秋天&ldo;希特勒的欧洲&rdo;开始走上灭亡的道路起到1946年末,这段时期内欧洲确实发生了一次&ldo;重组&rdo;,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在这一时期之初,那个地区还是一个单一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集团,被强行统一于一个欧洲大国的统治之下;而到了这一时期之末,那个地区的政治结构却已摆脱了德国的控制而&ldo;重新组合&rdo;,按不同的格局和不同的规模,纳入了另一种政治结构。到1946年底,西欧加上希腊已组成了一个新的超国家集团,其中心在欧洲之外的北美,而东欧除去希腊,则组成了另一个新的超国家集团,其中心同样也在欧洲之外‐‐即在俄国。显然,欧洲的这一重新组合是一件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