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盟国从未同意把罗马当作&ldo;不设防&rdo;或&ldo;没有设防的&rdo;城市看待。1943年12月28日,盟国飞机再次空袭罗马,此后断断续续地常常进行空袭,直至德军被赶出为止。该城附近的铁路车场和飞机场是主要的目标,但许多居民被杀伤或被弄得无家可归,多数是比较贫穷地区的居民。罗马市中心和梵蒂冈城都没有遭受损失,虽然在罗马城外有一段距离的卡斯特尔-甘多尔福地方,教皇夏季住所的园地曾被炸,躲避在该处的难民有些死亡;除圣劳伦佐外,历史上、宗教上或艺术上的重要建筑都未受到严重破坏。
第二章对意和约的领土条款
玛格丽特&iddot;卡莱尔[英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1955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法意边界
(一)小圣伯纳德山口
(二)瑟尼山高原
(三)塔博尔山-夏贝尔通地区
(四)蒂内河、韦絮比河和鲁瓦亚河的上游
第三节意奥边界
(一)引言
(二)战略形势
(三)居民种族情况
(四)经济情况
(五)1946年9月5日的意奥协议
第四节意南边界
(一)引言
(二)居民种族情况
(三)经济情况
第五节的里雅斯特
(一)引言
(二)居民种族情况
(三)经济情况
第六节四大国委员会提交外长会议的报告
第七节的里雅斯特自由区
第八节意大利的非洲殖民地
第九节多德卡尼斯群岛
第一节引言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举行的波茨坦会议的议定书规定,英、美、苏、法、中五国外长会议1945年9月间在伦敦开会时,其第一项任务是&ldo;草拟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的和约,以便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洲战争结束时未解决的领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rdo;外长会议决定先从对意和约着手,9月13日起就开始讨论英国提出的对意和约草案。苏联同西方盟国观点之间的对立,在会议的最初几天里就显示出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连一般的报纸读者也清楚看到,的里雅斯特、南蒂罗尔以及前意大利殖民地等问题是不会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处理了,也不会把它们作为意大利人、奥地利人、南斯拉夫人、利比亚人、厄立特里亚人、埃塞俄比亚人、索马里人和其他直接有关的民族之间的争端来处理,而将成为西方和苏联之间争霸世界的斗争场所了。形势表明意大利是一个处于西方世界和斯拉夫世界之间交界地带的国家,因而苏联全力支持南斯拉夫对的里雅斯特的要求,希望因此而在亚得里亚海的顶端控制住一块俯瞰全局的地盘。关于对前意大利殖民地的各种形式的托管建议,似乎也给了苏联一个机会,使其终于能在地中海上取得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一席地位,而俄国人的这一希望,却同西方国家关于西方在地中海的利益,关于意大利在这个海上的战略重要性等的观点不相容。至于南蒂罗尔,四大国一个心眼地都不想去认真考虑怎样纠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缔结和约时在这一问题上所造成的不公平,其理由想必是,每个国家都力求不要由于结怨于意大利而在当前东西方之间的强权政治游戏中失去一分,因为很明显,在政治天平上意大利所能加上的份量要比奥地利大。
除了东西方之间这一观点上的冲突外,意大利所处政治地位的特别,也是使意大利缔结和约问题复杂化的一个原因。意大利业已于1943年10月13日对德宣战,波茨坦议定书第九条中提到了这一点:&ldo;意大利是首先同德国断绝关系的轴心国家,对击败德国作出过巨大贡献,而且现已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rdo;1944年2月22日,丘吉尔在下院说:&ldo;这些意大利部队曾不遗余力地同我军合作&rdo;。5月24日,他又说:&ldo;意大利政府……正竭尽全力帮助盟军推进。&rdo;对这些话,许多意大利人是记住了,然而他们往往忘记了他们不久前的那段法西斯历史,而且忽视了象丘吉尔在1944年8月28日对意大利人民广播时所提醒他们的那些话:&ldo;当一个国家让自己陷入一种暴政统治时,它就逃避不了由于那个政权的罪恶给它带来的责任。&rdo;不过,人们也必定记得,意大利一些较有见识的人士,如1945年9月间任首相的帕里先生等,是认识到这一责任的。帕里声称:鉴于1943年以来意大利的表现,以及意大利将在欧洲重建中起一份作用的事实,他虽然期望和约的条件将不是惩罚性的,但他不能指望和约给意大利开脱罪责,意大利人民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
至于南斯拉夫人,他们觉得,西方是在毫无道理地偏袒一个不仅对南斯拉夫发动过野蛮战争,而且在1919年到1939年间对其统治下的南斯拉夫少数民族虐待了二十年之久的国家,因而激烈地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西方各大国对于象南斯拉夫那样一个曾为西方和苏联的共同事业作出过如此巨大牺牲的国家所提出的要求,并没有给予应有的考虑。
在这样一些情况下,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外长会议第一次会议几乎没有达成什么协议,就不足为奇了。在意大利的边界问题上,决定意奥边界应保持不变,意法边界只应作些小的调整,意南边界应主要根据种族原则来划定,的里雅斯特应建立一个国际控制下的自由港。还决定,意大利应不再占有其非洲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将置于联合国所作出的托管安排之下,但对托管应取的形式没有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