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第二次欧洲世界大战转折点 > 第154章(第1页)

第154章(第1页)

外长会议感到有关该地区的现成资料太缺少了,于是在1946年4月底派出一个由法、英、美、俄四国代表组成的小型委员会去那里作现场调查。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意见的山地人民的愿望,外来人在仅仅两三天的访问中是了解不到的,而且,正如意大利人在巴黎指出的,有提出领土要求的当事者一方的代表参加在内的委员会所作出的结论,无论如何是不能认为不偏不倚的。很自然地,委员会作出了有利于法方要求的报告;1946年6月27日,外长会议接受了法方的要求。

上述这些边界变动,除了使意大利失去一些发电厂外,没有一处给它造成什么严重的物质损失,可是它们却给两国间的关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虽然意大利1940年的行径使法国有理由要求更多的安全保证,但法国所得到的好处是否抵得上结怨于意大利人的这一代价,是颇成问题的。

第三节意奥边界

(一)引言

在1945年,意大利的北方边界省份阿尔托-阿迪杰(在意大利以外的其他地方,人们更多地称它为南蒂罗尔),是欧洲具有下述情况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该地区当时所属的国家中处于少数民族地位的一个种族,不仅在该地区占居民人口的大多数,而且,在国界对面紧紧接壤的邻国土地上也居住着这同一种族的人。1921年的意大利人口普查(这是按语言划分的人口分组数字的最近的一次普查)表明,当时阿尔托-阿迪杰的居民有百分之九十是操德语的;1939年12月31日为使一部分人迁入德国而举行公民投票时,意大利政府承认有二十二万九千五百人,即当地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二操德语。这些人口是由1919年的圣日耳曼条约划交给意大利的;不仅在奥地利,而且在英国,都有一种强烈的看法,认为当时的做法是不公正的,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缔结和约,是纠正那项条约的一个机会。

意大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段时期内对待这些操德语的少数民族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了人们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意大利没有保护少数民族的条约义务(不象一些较小的国家那样在1919年签署过负责保护少数民族的条约),它在这方面的暴虐行径是有案可据的,早在1919年时已有所表现,1922年法西斯一上台更是变本加厉。它花了很大气力(虽然都没有能奏效),想把德语完全禁绝,所用的办法,一方面是在教育上采取措施,另一方面是使所有的行政职务一律由操意语的官员担任,再有一方面是从外地迁入一部分人口(大多迁自意大利南方一些人口过剩的地区),使其定居在某些城镇中,特别是在波尔萨诺(博岑)和梅拉诺(梅朗)。

1919年意方提出这一领土要求,主要是基于意大利的战略需要。1945年,它还提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该省经济发展的性质来加强它的关于战略需要的论据,而奥地利方面提出的反要求,其依据仍然是:南蒂罗尔人要同奥地利境内的蒂罗尔其余部分重新统一起来的无可争辩的愿望。

(二)战略形势

1939年时的边界线正好在勃伦纳山口上,并沿着山口东西两侧的阿尔卑斯高山伸展。意大利人强调这是意奥间的天然边界,说历史证明意大利的安全有赖于保持这条线作为意大利的边界。然而,意大利的这一论点是有问题的。阿尔托-阿迪杰自六世纪起就居住着操德语的居民,当时拜奥瓦里人(巴伐利亚人)占领了现代奥地利的蒂罗尔-福拉尔贝格州,并越过勃伦纳山口进入了南蒂罗尔。在这之南的特兰托省约在同时为伦巴族人所占领,因而保持着和意大利其余部分相同的语言和文化,它的原来操德语的伦巴族征服者则已被他们的意大利臣民所同化。事实上,阿迪杰河(即埃奇河)流域中操意大利语的那部分地区和操德语的那部分地区之间的峡谷,是一个较埃奇河-因河分水岭上的勃伦纳山口更为巨大的天然障碍。包括巴伐利亚和伦巴第两地在内的加洛林帝国瓦解之后,蒂罗尔由它本地的封建伯爵统治,到1363年,伯爵领地通过婚姻关系落入哈布斯堡王室之手,从那时起一直到1919年,蒂罗尔始终留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最后成为奥地利王室领地),以因斯布鲁克为其首府。1803年,蒂罗尔这块哈布斯堡王室领地由于并入了操意大利语的特兰托省而有所扩大(在这之前,特兰托原是神圣罗马帝国下面一个自治的主教统治地),此后在十九世纪后期,特兰蒂诺地区就成了意大利向奥地利提出的收复失地要求的重点对象之一,并于1919年公平合理地并入了意大利。

因此,在1919年以前,奥意边界从来不是在勃伦纳山口上,而且有充分理由认为,在这以南更远的地方可以找到一条坚固的战略边界,那里,深深的萨洛诺峡谷大体上沿着阿尔托-阿迪杰和特兰托这两个意大利省份间的省界形成一种天然屏障‐‐这样一条边界,除了少数几处飞地外,也是同居民种族分界线相一致的,它同北面和东面的阿迪杰河上游以及南面和西面的诺切河之间的分水岭线也是吻合的。

(三)居民种族情况

阿尔托-阿迪杰的居民百分之五十以上是从事农业的;那些向两侧伸展的谷地‐‐其中最大的两个是瓦尔-韦诺斯塔(芬奇高)和瓦莱-普斯泰里亚(普斯特尔塔尔)都只有一些村落‐‐在语言和文化上几乎全部属于奥地利;而且这些西斯-阿尔卑斯地区操德语的居民还同边界以北的蒂罗尔人之间有着强烈的一体感。1939年时,为意大利所承认的操德语的二十二万九千五百名居民中,约有十六万六千五百名,即占百分之七十三的人,选择了要移居德国;而且具体的数字还表明,投票表示愿意留在意大利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也只是城市居民,特别是波尔萨诺的在意大利统治的二十年间已经意大利化了的新兴工业人口。农业人口主要是些自耕农家庭,他们世世代代定居在这一主要从事奶牛饲养和水果生产的富庶的阿尔卑斯农村里,生息在自己田地上已有好几百年。对这些人来说,那次公民投票是一个可怕的抉择,而投票结果,愿意取得德国国籍并移居到德国去的人数之多,就表明他们这些人对意大利统治的仇恨是多么强烈。操德语的居民中投票要保持意大利国籍的只有百分之十二,虽然意大利把另外那些没有投票的百分之十五的人也说成是心向着他们的,但看来许多弃权者之所以弃权,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忍离开他们那祖祖辈辈的老家,尽管心里也不喜欢意大利人的统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