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破茧几个案子 > 第22章 铁皮会唱歌(第2页)

第22章 铁皮会唱歌(第2页)

车最终停在了光明小学的门口。

这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小学,红砖砌成的校舍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安静。

韩卫国的宿舍就在教学楼的一楼,陈设简单得像一间苦行僧的禅房。

江临风在书桌上找到了一本日记,牛皮纸封面已经被摩挲得起了毛边。

他翻到最后一页,日期停留在韩卫国病发的前一天。

上面只有一行字,笔迹因年迈而微微颤抖“秀英说,只要每天还能听见名字,建国就没真正走远。”

秀英……陈秀英!

江临风的脑海中猛然闪过一个模糊的印象。

清明桥村那位几乎从不出门的老妇人,村里人都说她性子孤僻。

他立刻调出当年的档案,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陈秀英的丈夫,张建国,正是1993年粤北抗洪抢险中牺牲的通信兵。

而“林阿强”,则是官方记录里,与张建国在同一场山洪中失踪的战友。

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字,一条官方记录的牺牲,一条民间线路的播报,竟然被韩卫国用一根无形的线,默默地串联了整整三十年。

他不是在播报两个名字,他是在用林阿强的名字,去告慰张建国的亡魂,去安抚陈秀英那颗等待了一生的心。

江临风立刻联系了清明桥村的村委会。

村支书在电话里确认道“是啊,陈阿婆嘛,我们村都知道。每天早上六点钟,雷打不动,准时打开窗户,对着大山的方向听什么。一听就是半辈子,风雨无阻。”

返回市局的路上,江临风的心绪如翻涌的江水。

他找到金小霜,下达了一个新的指令“把我们合成的‘林阿强’的ai语音,和《驼铃》的前奏剪辑在一起,做成一段新的音频。设定为每日清晨六点,在粤北三号节点自动播放。”

赵婉华闻讯赶来,脸上写满了担忧“临风,你疯了?未经授权使用模拟声纹,还配上音乐,这已经超出了‘声音档案’项目的范畴。一旦被家属质疑,或者被上面知道,整个项目都可能被立刻叫停!你承担不起这个风险。”

江临风看着她,目光坚定而清澈“我们不是在替韩老师说话,我们是在替他完成一个未尽的仪式。法律可以有它的滞后性,但它不能阻止一个人,一个名字,被长久地记住。”

他没有再过多解释,而是坐下来,亲自撰写了一份名为《关于烈士及失踪人员姓名定期播报的伦理与技术实现建议书》的报告。

报告中,他附上了韩卫国那张写满名字的手稿照片,陈秀英的访谈录音,以及林阿强侄子的那通冷漠的电话记录。

所有材料被他一并提交给了省厅的政法协同办公室。

七天后,江临风再次打开“声音档案”系统。

当他将监听线路切换到“粤北三号节点”时,耳机里传来的,却不是他预想中那段由ai合成、带着《驼铃》前奏的音频。

那是一个真实的人声,沙哑,苍老,每个字都吐得有些艰难,却异常清晰。

“林阿强……有人……记得你。”

江临风浑身一震,他立刻回拨了清明桥村村委会的电话。

村支书的声音充满了感慨“江警官,是你安排的吗?真是太谢谢你们了。陈阿婆前几天听说了韩老师病倒的事,广播也停了。她什么也没说,第二天拄着拐杖,一个人走了八里山路,到了那个信号站。我们找到她的时候,她正拿着一个老式的录音笔,自己接上了线路,把她念的名字录了进去。”

电话里,村支书学着老人的口气说“她说,建国走的时候,什么声音都没留下。这风里吹着的声音,就算是替他念的吧。”

当晚,江临风回到家,在笔记本夹着红漆照片的那一页,郑重地写下了一行新的感悟“名字不是数据,是活着的遗嘱。”

窗外,夜风吹过,那片熟悉的铁皮再次发出了轻响。

叩,叩叩,叩……这一次,江临风没有感到烦躁,他侧耳倾听,那断断续续、富有节奏的敲击声,竟像极了《驼铃》的前奏。

他走到窗边,夜色深沉,除了摇曳的树影,什么也看不见。

但那声音却清晰地持续着,仿佛一个来自暗处的信号,一个需要被破译的谜题。

这声音,究竟是谁在传递?

又想告诉他什么?

他忽然觉得,自己或许需要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一种更擅长解读**型信号的思维,来解开这个新的谜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