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雅苑整改报告交上去第三天,整套方案便获批并落地执行。
更关键的是——
它彻底打通了一条流程新路径:
非设计端输出,非工程端牵头,而是由一个“执行者”出成果、团队配合做落地。
这在陆怀中的体系里,是第一次。
很快,恒雅苑项目完成整改的节奏,被内部会议原样抄进汇报:
“问题识别、当场生成、次日批复、三日执行、一周见效。”
五个动作,没有冗余。
汇报结束,陆怀中只说了一句:“以后只要项目上出问题,先让他过去看一眼。”
这句话落地的当天,调度中心就开始默认了一件事:
哪里出漏洞,就把范向东调过去看一眼。
专业团队还在,但位置己经变了。
不是主脑,而是配套。
不是主导,而是随行。
他没有头衔,也没有授权流程,甚至还挂着“保安队长”这个旧岗位。
半个月内,范向东接连出入七个项目楼盘。
有的是刚交付、有的是维权过、有的是物业失控、有的是监控失效。
问题五花八门。
但只要人一到场,他从不问“怎么了”,也不听长篇介绍。
他只做三件事:看、走、写。
看的是结构:楼体角度、视野遮挡、摄像头布点、消防箱落位;
走的是人流:居民进出轨迹、快递路线、夜归路径;
写的是结论:哪儿错了、怎么改、怎么省、怎么做最稳。
每个项目,他只待一到三个小时。
手中最多一支笔一张白纸。
没有报告模板,没有技术术语,但项目经理看完之后只问一句:“预算多少?”
两小时一套解决方案。
全场无废话,配合人员只负责听、记、回去执行。
甚至后来,连陪同他的原顾问组,都开始自动退后半步。
只带着卷尺、记事本、预算表,默默在他身后边听边抄。
范向东不需要“管理他们”,也不需要“说服谁”。
他的节奏,就是现场默认的指令。
最早的时候。
陆怀中手下那支,“顾问三人组”还自带派头。
走到哪都说自己是“集团安控顾问”,手持预算表、图纸、合同。
可现在,这三人每次跟着范向东出现场。
角色己经变成了,辅助执行记录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