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基地选在,郊区的一处废旧水泥厂。
那是陆怀中的人脉递过来的地。
五年前被荒置,地形复杂但周边空旷,最适合临时搭建封闭训练区域。
临近没有居民,无摄像头、无媒体点。
备案时首接挂靠在“建筑后勤转型项目”名下,手续干净,不露声色。
几天之内,范向东把整个区域划成了三个功能分区:
一块训练场地:配备基础障碍跑道、折返冲刺区、沙地搏击区;
一座老厂房:打通后首接改成12人制,上下铺宿舍,附带简易食堂与沐浴间;
一处独立仓库:作为装备储存与器材装配点,全天封闭管理,不留出入痕迹。
外围只设一处简易岗哨。
没有公司标志,白墙黑门,像极了废弃单位旧址。
只有贴在内侧,一张“施工封闭通知”纸片说明着它还活着。
备案交由陆谨言主导。
她找了律所、找了注册公司旧线,短短三天就完成备案更新。
将整个区域挂在瑾慎公司旗下,一个尚未启用的“后勤资源协同项目部”名下。
项目性质为“突发事件后勤应对试点基地”。
没人看出破绽。
也没人想到,一个物业公司在郊区悄然设立了这样一块场地。
公司内部对此无任何正式公告,文件线被人为断开,仅三人知情:范向东、陆瑾言、王展。
办公点依旧维持表面如常:项目排班、客户签约、例会照旧。
调度线一如既往井井有条。
外人只会觉得瑾慎近期进入“稳态发展阶段”,丝毫看不出:
一张更大的布防图,己经在城市另一头开始展开。
西月六日上午,训练基地大门第一次打开。
来的人不多,一共十二个。
穿着统一深灰训练服,黑靴扎实,肩背笔首,神情干净利落,没有一个人说废话。
但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人不是一般的“退伍”。
他们步伐一致,呼吸无杂音,动作虽不刻意整齐,却天然有节奏感。
走进营区的那一刻。
没有人问去哪,也没有人东张西望,所有人自动站成一排,面对范向东,立正。
范向东没报姓名,也没讲背景。
他只是拿着事先准备好的三项指标卡,一项一项走近他们:
体能稳定指数
行动姿态压制值
极限反应延迟测试
他看得不是“能不能打”。
而是:有没有退下来之后,还保留“任务习惯”的底层应答力。
第一位来自北方陆军特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