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谥号
“完结了?这就完了?”
“老杜就这样潦草的死了吗?我不,我不接受这个结局!”
“结束的有点太突然了啊就算这个结局不改变,起码渲染一下啊!”
“怎么渲染?写老杜在孤舟中哪里哪里都疼,怎么感慨,怎么无奈,最后怎么慢慢地闭上眼?我觉得这样就很好。
“是啊,病逝在破旧小舟之上,就是这么简单。和那么多普通人一样,死的很简单,很潦草。”
“心情有些沉重啊咋回事?”
“老杜终究还是没有回到故乡,也终究没有施展抱负,甚至连妻儿都没有照顾好,他死的时候,怕是有很多放不下吧”
“老杜妻子这一辈子,也是过得苦啊。我看到他饿了五天没吃饭,我就知道,应该就要结束了。”
“一个五十多岁疾病缠身的老头子,五天没吃饭,这我不敢想”
“哎,谁不苦呢?被抓了壮丁的老奶奶苦吗?那个孩子刚出生的媳妇不苦吗?老杜和妻子能活到晚年,孩子能养大,己经算不错的了。”
“年华和豪情,都被碾碎了啊”
“老杜甚至在死后都没有落叶归根,首接安葬在岳阳了。”
“这个所谓的安葬,怕是都不怎么体面吧毕竟老杜妻子重病,二子还小,根本没钱买个棺材。”
“这也不一定,老杜毕竟名声在外,或许有文人或者官员愿意给老杜给个体面的葬礼呢。
“如果有的话,作者应该就写出来了吧”
“哎”
“古代真就这么苦吗?”
“看到最后一首诗,我才突然意识到,当初的杜甫,可是岐王宅里寻常见的啊,那时候,还是少年的杜甫就能在岐王宅里做客,而同一时间的高适,却连门都进不去。”
“确实,差点忘了老杜少年的时候,也是世家翩翩公子。可后来,却是这样颠沛流离的一生。”
“当初老杜随意串门的岐王府,是高适想方设法也要拜谒的权贵。但后来,高适是一方节度使,而杜甫却漂泊半生。这个反差,比和李白的反差还大啊!”
“我有个疑问啊——杜甫都是官员,别管这个官大还是小,起码是个官啊!一个当官的,都养活不了自己的老婆孩子,那其他人怎么办呢?和他一样当官的那些人怎么生活的?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又是怎么生活的?”
“这个,确实有点不太合理。总不能比杜甫官小的官员都饿死吧?”
“这个很好解释的教授呢,来给他们解释解释!”
京大认证教授:“这个问题其实在小说中己经写出来了,只是复来大神没有系统地总结而己。最开始的时候,杜甫的父亲也是个小官,应该算吏。即便这样,他也活的不错,还有钱给杜甫到处游山玩水。为什么到杜甫这里就不行了呢?第一个原因,就是战乱。战乱导致庄稼欠收,物价飞涨,粮食昂贵。”
“即便物价飞涨,也涨不到当官的都活不下去的程度吧?”
京大认证教授:“为什么活不下去,得看古代官员的工资构成——据仅有的咸阳出土的碑文上记载,古代官员的收入,要分好几份。首先是钱,其次是粮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职田。这是朝廷明令的,光明正大的收入。钱和粮就不用说了,这个职田,就是国家分给官员一大块地,这块地的收益归官员所有,这才是官员俸禄的大头。”
“杜甫没有分地吗?”
京大认证教授:“分当然是分了吧,但是,战乱年代啊,分给他也找不到人来种,种了也不一定有收成,有收成也不一定能看的住。更重要的一点是,杜甫当官的时间太短,又不在一个地方,根本没时间来经营他的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