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不少人也很好奇,这罗辑究竟是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为何会被选为第三名面壁者?
后续的会议都有些什么内容,逻辑已是全然不知了,仿佛是过了一瞬间,又好似过了许久,大会结束,各国代表离席散场。
另外两位面壁者也走了,主席台上只剩下了秘书长扎伊尔和他。
“罗辑博士,我想您一定有问题要问。”
“是不是搞错了?”罗辑恍惚中说道。
扎伊尔露出一个得体的微笑,意思很明显,都已经在联合大会上当着全球媒体宣布面壁计划激活了,怎么可能出错。
“那为什么是我?”罗辑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包括大银幕的不少观众。
对于罗辑这个角色,【星河电影宇宙】的影迷们是不怎么陌生的。
该角色由国内知名的男演员陈坤出演,最早是出现在王皓的电影《源码》的片尾彩蛋中,和王劲松所饰演的丁仪在杨冬的葬礼上见了一面。
之后罗辑这个角色就一直是处于隐身状态,直到王皓的电影《三体1》中,他才作为一名宇宙社会学家再次出场,受丁仪推荐添加到针对麦克·伊文斯的行动中。
只是在那次的行动中,罗辑的表现并不怎么突出,甚至可以说是极为普通。
而在这《面壁者》的开场,罗辑也依旧没展现出他身为主角的魅力,除了一张脸足够俊俏以外,他整个人给人的印象就是懒散、没责任心和玩世不恭。
甚至于通过他和女性朋友的对话还隐约能听出来,其在学术研究中也是抱着一种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态度。
这样的一个人,如何能与泰勒和雷迪亚兹这样的人类精英一样成为面壁者?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罗辑再次强调道,大银幕前的不少观众也赞同他这一说法,但秘书长扎伊尔却是淡淡地说道:
“在这场全文明的危机面前,我们都是普通人,但都有自己的责任。”
“可是你们事先完全没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对此一无所知!”
扎伊尔又笑了笑,“那现在您知道了,罗辑博士。”
“那我拒绝,”罗辑断然说道:“我自愿放弃面壁者的身份,放弃被授予的所有权利,也不承担你们强加给我的任何责任!”
罗辑的话,让大银幕前的不少观众都皱起了眉头,一些人觉得他的这种行为没有担当,实在是太过怯懦了。
那可是面壁者啊,全球唯三的最高战略策划者,人类文明面对三体文明的领导者,这是多么大的荣誉与责任,联合政府选择了他,那是对他的信任。
当然这种想法也仅仅只限于华夏的观众了。
对于和石原里美处于同一间放映厅里的东瀛观众,特别是男性观众来说,罗辑这种逃避的行为,反倒是十分正常。
责任?那是什么玩意?
若是早上个几十年,让上一辈普遍都英武决绝的“昭和男儿”看到罗辑的表现,或许还会骂上几句。
但或许是“昭和男儿”的后劲太大,也或许是东瀛政府后来调整的宽松教育模式的影响,把昭和年代的热血斗志都消耗殆尽了,让下一代觉得太拼命似乎不是件好事。
如今的平成男儿早就已经变得佛系起来,有本日本人出版的《低欲望社会》一书中一针见血地说:
“日本年轻人没有了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经陷入了低欲望社会”。
而当二次元宅文化在东瀛年轻人当中流行开来后,仿佛被精神阉割了一般的平成男儿更是有了“平成废宅”这样的戏谑外号。
“如果国家需要我做出牺牲才不会灭亡,那就让国家灭亡吧”。
“平成废宅”的这种思想模式,倒是和如今罗辑的想法有那么几分相似,所以大多数东瀛观众,反倒是更加能够理解他,甚至在看电影的时候还产生了代入感。
而相比之下,欧美等地的西方观众,对于罗辑的观感就又不一样了。
或者确切地说,他们对于罗辑这样一个华国角色担任“面壁者”并不怎么感兴趣。
在他们看来,罗辑这个人物还是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中“人物变迁”那一套的故事内核。
即描述一个小人物突然被赋予拯救世界的巨大责任,成为“超级英雄”,平静的生活被打破,然后产生了心理上的认知障碍和巨大的压力,最后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正视自身使命的故事。
这种故事在《蜘蛛侠》、《钢铁侠》和《蝙蝠侠》的身上都上演过,总不是最后振作起来,着实是没什么稀奇的。
相比之下,西方观众们对泰勒和雷迪亚兹这两个角色反倒是更加感兴趣。
不过这会儿电影的主视角还是在罗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