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兄…太白兄!稳住!稳住啊!陛下还没发话呢!这‘贺捷诗’的差事,陛下可是点了名让愚弟我这‘帝国喉舌’来写的!你这翰林承旨大人,掌的是诏诰机要,这即兴赋诗、歌功颂德的活儿…”
“今日且让让小弟如何?你再一开口,小弟这肚子里刚打好腹稿的几句,怕又要被你震得七零八落了!”
“呃…”
李白那几乎要喷薄而出的诗情,被杜甫这带着“抱怨”的友情提醒硬生生堵在了嗓子眼。
他像被泼了一瓢冷水,猛地从那种物我两忘的激昂状态中清醒过来,按剑的手僵在半空。
脸上那即将“出口成章”的迷醉表情瞬间凝固,化作一丝尴尬和悻悻然。
他侧过头,看着杜甫那张写满“这次该轮到我了”的认真又带点委屈的脸。
再瞥了一眼御座上正沉浸在大捷狂喜中的李隆基,抚了抚额,终于意识到场合不对。
“呵…呵呵…”
李白尴尬地扯了扯嘴角,按剑的手讪讪地放下,在空中虚握的左手也悄悄缩回了袖子里。
他瞪了杜甫一眼,用眼神传递着好友间的不满,却也只得无奈地、带着点孩子气般地撇了撇嘴,低声嘟囔了一句。
“罢了罢了!今日且让你一回!下次…哼!”
那模样,活像一个即将登台表演却被临时撤下的大角儿,满是不甘与委屈。
李隆基的笑声渐歇,他虽沉浸在喜悦中,但眼角的余光却将李白与杜甫这“无声胜有声”的小动作尽收眼底。
老皇帝嘴角忍不住又勾起一丝笑意。
这诗仙诗圣,一个如烈焰,一个似沉渊,此刻并立阶前,为这大捷而激动,为这诗笔而“争锋”,何其难得!
此情此景,让李隆基胸中那份因捷报而激荡的豪情,更添了几分文华璀璨的暖意。
得此二人,幸甚至哉!
他目光缓缓扫过殿内激动的人群,最终落在了皇太孙李豫身上。
李豫站在文臣前列,脸上同样带着欣喜。
但比起其他人的狂喜,他显得沉静许多,眼神深处似乎还残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这份超越年龄的沉稳,让李隆基暗自点头。
就在这时,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李隆基的心头,清晰而强烈:该给太孙选妃了!
李豫己贵为皇太孙,国之储贰!
他的正妃之位,绝不能再悬而未决。
这不仅关乎人伦,更关乎国本。
一个稳固的、门当户对的太孙妃,能极大地增强李豫的地位,稳定人心,更能为未来皇嗣传承奠定基础。
尤其是在这百废待兴、强敌环伺的非常时期,一个贤良淑德、能襄助太孙的贤内助,其价值不亚于十万雄兵!
李隆基眼中的笑意渐渐沉淀,被一种深沉而锐利的思虑所取代。
他重新坐回御座,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扶手,发出笃笃的轻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