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针对江南的组合拳,从舆论、经济、军事、政治多管齐下。
刚柔并济,条理清晰。
显示出李隆基对江南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在巨大压力下依旧保持的战略定力。
韦见素等人领命,匆匆下去拟旨安排。
当夜,灵武城内一处简朴的官舍内,灯火通明。
新任江淮盐铁转运使、宣慰处置使刘晏,正伏案疾书,清瘦的脸上毫无升迁的喜色,只有凝重与紧迫。
案头堆满了江南各州县的税赋、漕运、盐铁档案,以及关于李璘水师布防、江南世家动向的密报。
天子剑被恭敬地供奉在案头,寒光凛冽,象征着无上的权力,也意味着千钧的重担。
“三个月打通或绕开封锁”
刘晏喃喃自语,眉头紧锁。
长江天险,李璘水师横行,谈何容易?
他深知此去九死一生,但陛下的信任与帝国危局,让他胸中激荡着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
“进来。”
推门而入的,竟是杜甫!
他显然是从文华馆匆匆赶来,身上还带着墨香。
“杜补阙?”
刘晏有些意外,连忙起身。
杜甫拱手,神色肃然。
“刘中丞(御史中丞衔)即将南下,杜某冒昧前来,别无他物相赠,唯有此册。”
他递上一本装订粗糙的册子。
刘晏接过翻开,只见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杜甫工整的小楷。
上面分门别类记录着:
《江淮民生疾苦实录》,《忠义可风事略》,《江南舆情简析》。
字字句句,皆是杜甫呕心沥血,通过自身关系网络及《新报》筹备期间收集的第一手资料!
这比任何官样文章都珍贵百倍!
刘晏捧着这本沉甸甸的册子,看着杜甫那因熬夜而布满血丝却无比真诚的眼睛,心中涌起巨大的感动。
他深深一揖。
“杜兄厚谊,此册胜于十万雄兵!刘晏此去,定不负陛下重托,不负黎民所望,亦不负杜兄这片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