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这……”李医生有些犹豫。
“必须暂停!”张健的语气斩钉截铁,“临床试验,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带着疑问继续下去,必须先把问题查清楚,解决掉。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我们的项目负责。”
吴医师点了点头,神情严肃:“张教授说得对。苗医看病,最讲究‘望闻问切’,讲究因人而异,手法更是关键。现在人多了,手法上的细微差别,可能就会放大问题。”
第二章:溯源与求索
暂停试验的通知,以最快的度传达给了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和患者。一时间,病区里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患者们有的担忧,有的疑惑,医护人员则承受着压力。
张健立刻组建了一个紧急调查组,分成几个小组:临床症状分析组(由李医生负责)、操作流程回溯组(由林薇和几位苗医负责)、针体与组织反应研究组(由王博士和张健自己负责)。
林薇带着操作流程回溯组,开始了细致入微的工作。她们调取了出现症状的患者的操作记录,包括操作医生、进针时间、进针部位、深度、角度等详细数据。同时,她们对参与操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了逐一访谈,询问操作时的具体感受和细节。
“我当时进针的时候,感觉阻力有点奇怪,好像比平时大一点。”一位年轻的针灸科医生回忆道,“但我觉得可能是患者个体差异,就按标准深度进针了。”
“我进针的角度,应该是按照培训时说的,与皮肤呈度垂直吧?不过那位患者的皮肤比较松弛,会不会进针后角度有变化?”另一位医生有些不确定。
林薇一边记录,一边和身旁的吴医师交换眼神。吴医师拿起一根模拟用的针灸针,在人体模型上比划着:“苗医针灸,讲究‘手下有感应’。进针的时候,要感受针尖穿过皮肤、皮下组织的阻力变化,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停,停在什么位置最合适。这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深度数字,更是一种手感,一种经验。”
他叹了口气:“现在的培训,为了标准化,强调了数字和角度,但可能忽略了这种‘手感’的传递。不同的人,皮肤厚度、肌肉松紧、脂肪分布都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穴位,进针的最佳深度和角度,也可能有细微的差别。”
与此同时,张健和王博士的研究组也有了现。他们提取了出现症状患者针刺部位的组织液样本,与未出现症状患者的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针体在组织内的微电流数据。
“张教授,您看这个数据。”王博士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曲线图,“出现症状的患者,他们针体周围的微电流波动幅度,比正常组要大一些,虽然整体强度在安全范围内,但这种不稳定的波动,可能刺激了周围的神经末梢,导致了疼痛和红肿。”
“原因呢?”
“我们对比了进针深度和角度的记录数据,现出现症状的患者,其进针深度虽然都在我们设定的‘安全范围’内,但有相当一部分,要么是接近该穴位安全深度的上限,要么是角度偏差过了5度。”王博士调出另一组数据表格,“尤其是几个关节附近的穴位,解剖结构比较复杂,角度稍微偏差一点,就可能更靠近神经或血管。”
张健盯着数据,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眉头慢慢舒展开来,又很快皱得更紧:“果然是操作的问题。不是针本身的问题,也不是患者体质的特殊,而是我们在将苗医的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流程时,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我们设定了一个‘平均’的深度和角度,但人体是千差万别的,‘平均’并不等于‘适合每个人’。”
“那现在怎么办?”王博士问,“总不能让每个医生都像苗医一样,靠经验去判断吧?那标准化就无从谈起了。”
“不,不是否定标准化,而是要完善标准化。”张健走到白板前,重新拿起笔,“苗医的经验是宝贵的,但我们需要把这种经验,转化为更科学、更易操作的指导原则。”
这时,林薇和吴医师也来到了实验室,带来了她们的调查结果。
“张教授,吴医师,我们现,出现操作偏差的医护人员,大多是对穴位解剖结构掌握不够熟练,或者在面对不同体型患者时,缺乏灵活调整的意识。”林薇汇报道,“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苗医和我们团队的骨干医生,出现问题的比例就很低。”
吴医师补充道:“就像我刚才说的,苗医扎针,讲究‘看、摸、问’。下针前,要看看患者的体型、肤色,摸摸穴位周围的肌肉软硬、有没有结节,问问患者有没有特别的感觉。然后才决定下针的深浅和角度。这其实是一种‘个体化’的判断。”
“个体化……”张健喃喃自语,眼睛一亮,“对!就是个体化!我们之前太强调统一的标准,却忽略了个体差异。生物电池针灸针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不仅取决于标准化的操作,还需要结合一定的个体化判断。”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解剖结构知识强化、个体化评估方法、操作手感培训、实时反馈机制。”
“我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张健思路清晰起来,“先,加强所有参与操作医护人员的穴位解剖学培训,让他们彻底理解每个穴位的安全区域、周围的神经血管分布,这样才能在操作时有更清晰的边界意识。其次,建立一套简单易行的个体化评估流程,就像吴医师说的‘看、摸、问’,在进针前,对患者的局部情况进行快评估,确定一个更适合该患者的‘个性化’进针方案,而不是一味套用标准数值。”
他看向吴医师:“吴医师,这部分可能需要你们苗医的经验来总结和提炼,形成一套可以传授的方法。”
吴医师点点头:“没问题,我们会把几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尽量用大家能理解的方式讲出来。”
“第三,”张健继续说道,“是操作手感的培训。这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模拟训练。我们可以制作更精细的人体模型,甚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医生们反复练习,感受不同组织下的进针阻力变化,培养那种‘手下有感应’的能力。”
王博士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们实验室正好有相关的技术储备,可以尝试开一个模拟系统。”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健的语气变得郑重,“我们需要在针具本身或者操作过程中,加入一个实时反馈机制。比如,能不能在针体上集成一个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测针体周围的微电流变化、组织压力等参数,当这些参数出现异常波动时,能及时提醒医生,调整进针深度或角度。这样,就算医生的经验不足,也能在技术的辅助下,做出更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