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医圣传筋骨贴是正规品牌吗 > 第367集 全球健康公平(第1页)

第367集 全球健康公平(第1页)

《苗医在非洲》

第一章:缘起:贵州黔东南的苗岭深处,晨雾像纱巾一样缠绕在吊脚楼的木柱上。李华蹲在祖父留下的药圃前,指尖抚过一株叶片带锯齿的艾草——这是他从七岁起就熟悉的动作。祖父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苗医的根在土地里,可枝叶要往有需要的地方长。"那时他还不懂,直到三年前在县医院进修时,看到非洲医疗纪录片里那些被疟疾后遗症折磨的身影。

"他们退烧后关节肿得像树瘤,却连止痛药都凑不齐。"李华对着药圃里的杜仲树喃喃自语。纪录片里马拉维村庄的画面总在他脑海里盘旋:穿赭石色袍子的妇人扶着骨瘦如柴的丈夫,孩子的眼睛亮得惊人,却总在黄昏时蜷在草席上发抖。他翻出祖父留下的《苗医百草经》,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治疗"瘴气余毒"的方剂,那些用朱砂标注的草药图谱,竟与纪录片里非洲丛林的植物有几分相似。

那年雨季,李华带着祖父传下的铜药罐和晒干的艾草,在贵阳机场给妻子发了条信息:"等我在非洲种出能治病的草,就回来陪你种茶。"舷窗外的云层渐渐散开,露出下方连绵的绿色山峦,他摸了摸随身的银质针盒,盒盖上刻着的苗绣纹样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第二章:初到非洲

马拉维的热是粘稠的,像祖父熬得最浓的药汤。李华踩着没过脚踝的红泥路走进利隆圭郊区的卡松古村时,汗水已经浸透了他的苗布褂子。向导约瑟夫指着远处铁皮顶的教堂说:"那里每周三有医生来,但他们只给退烧药。"

村口的皂荚树下围坐着十几个村民,有人掀开裤腿露出青紫的膝盖,有人不停揉搓着僵硬的肩膀。一个穿蓝布裙的女人把孩子的手腕凑到李华面前,那孩子的手指关节肿得像饱满的豆荚,却在李华伸手触碰时猛地缩回——疟疾让他发了三个月高烧,退烧后留下的关节痛让这个本该放牛的少年连握笔都困难。

"他们说这是被魔鬼咬过的印记。"约瑟夫翻译着村民的窃窃私语。李华注意到墙上用炭笔写的符号,约瑟夫解释那是当地巫师画的驱病符。他从背包里掏出祖父的药书,指着其中一页给村民看:"我们苗族人叫它瘴气入骨,用草药熏洗能好。"

找房子花了整整两周。废弃的传教士小屋屋顶漏着光,墙角结着蜘蛛网,但李华看中了屋后那片长满野菊的空地——祖父说过,能长野菊的地方,草药也能扎根。他蹲在空地上数着蚂蚁搬家时,一个扎脏辫的男孩凑过来,用斯瓦希里语问他是不是来挖金矿的。李华摘下腰间的铜铃晃了晃,铃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我是来挖能治病的草的。"

第三章:惠民站成立

开业那天是马拉维的独立日,李华在小屋门框上挂了块红布,上面用炭笔写着"苗医惠民站"——这是他跟着约瑟夫学了三天的斯瓦希里语。第一个来的是村口卖木炭的老汉,他拄着枣木拐杖,每走一步都像要散架,裤管里露出的小腿布满红疹。

"西医说这是疟疾后遗症,让我回家等着。"老汉的孙子充当翻译,李华却盯着老人的眼睛看——眼白上的红血丝像蛛网,正是祖父说的"余毒未清"。他烧了锅艾草水,往里面撒了把从国内带来的雄黄,示意老人把脚浸进去。

"草药水会吃掉魔鬼。"李华边说边比划,铜药罐在火上咕嘟作响,艾草的气味混着屋外的木槿花香飘出去。老人起初缩着脚不敢伸,直到李华把自己的手先放进滚烫的药水里。半小时后,老人试着站起来时,拐杖在地上顿了三下,竟自己往前走了两步。

消息像野火一样烧过村庄。第二天清晨,李华推开木门,发现院子里已经排起长队。一个抱着婴儿的母亲掀开襁褓,孩子的后背布满铜钱大小的疹子——这是疟疾后常见的皮肤溃烂。李华取出祖父传的牛角罐,在孩子后背轻轻一吸,罐口立刻凝起紫黑色的血珠。"这是把毒吸出来了。"他用刚学会的当地话解释,母亲却突然跪下来,额头抵着地面。

最忙的时候,李华一天要处理三十多个病人。有次给一个疟疾后失语的女孩做针灸,银针刺入合谷穴时,女孩突然"啊"地叫出声,她母亲当场就哭了,把头上的珠链摘下来往李华手里塞。他婉拒后,女人非要留他吃木薯粥,粥里掺着不知名的野菜,味道竟和苗家的苦苣有些像。

第四章:推广之路

三个月后,李华在给妻子的视频里展示惠民站的新铁皮屋顶:"你看,现在下雨不会淋湿药草了。"镜头一转,能看到墙角堆着的麻袋,里面是约瑟夫帮他收集的当地草药。"这种叫非洲艾的植物,效果和我们的艾草差不多。"他拿起一株长着锯齿叶的植物给妻子看,叶片上的绒毛在阳光下清晰可见。

扩大规模的想法是在雨季来临时萌生的。邻近的曼戈切县爆发疟疾,有村民划着独木舟来卡松古村求医,单程就要四个小时。李华踩着齐膝的泥水去县政府报备时,卫生部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马拉维地图,用红笔标着疟疾高发区,密密麻麻像撒了把红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需要十个这样的惠民站。"部长拍着李华的肩膀说,手指点在地图上的十二个红点。李华却指着其中一个最大的红点:"先从姆祖祖开始,那里有医院,可以合作。"他拿出早已画好的图纸,上面标着惠民站的选址标准:离水源近,地势高,周围有足够的草药。

国内的支援来得很快。半年后,第一批苗医同行带着药材抵达利隆圭机场,其中有擅长推拿的王医师,还有专攻草药辨识的陈教授。陈教授一到就钻进丛林,三天后带回二十多种植物标本:"你看这种树皮,和我们的黄柏药效几乎一样。"她指着标本盒里的切片,李华发现断面的纹理确实和《苗医百草经》里的记载吻合。

第二个惠民站在姆祖祖的市场旁开张时,李华特意请了当地的木雕师傅,在门楣上刻了苗医的银饰图案和非洲的面具纹样。开业那天,县长亲自剪彩,他握着李华的手说:"你们带来的不只是药草,是让土地重新长出希望的方法。"

第五章:培训当地医师

阿明第一次走进惠民站时,正背着发高烧的弟弟往医院跑。他在医学院读过两年书,因为没钱交学费才辍学,看到李华用草药水治好弟弟的疟疾后遗症后,天天来惠民站帮忙扫地,眼睛总盯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罐。

"想学习的话,明天开始来上课。"李华递给阿明一本手抄的教材,封面上用苗汉双语写着"草药辨识入门"。第一堂课教的是艾草,李华把中国艾草和非洲艾放在一起对比:"看叶片锯齿的密度,闻燃烧后的气味,它们像双胞胎,但脾气不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