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样,“我存在”,“老子就是那个傻逼背景”,“那份觉察”。
而剩下的,就是历练。
要知道,自己这二十多年接近三十年的时间,一直在相信这个相信那个。
现在,“停止相信”也需要费一番苦功。
任何情绪的拉扯,都是一个自我编织的定义。
自己要牢牢钉在“我存在”那里,当自己习惯之后,想必就不会轻易被情绪拉扯。
那么,会历练多久呢?
不知道,袁长文不知道,也没必要假装知道。
第一年过去之后,就会比较清楚,剩下的还需要多久。
袁长文:“你说得对,所以袁长文需要练习,此刻二十多年的习惯一时间还改不了。总是认为某个是好的某个是坏的,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
医生:“你准备在无道德主义上,一路走到底?”
袁长文:“不是无道德主义,袁长文什么都不知道,只明白大师面对任何灾难的时候,都是充满笑容。想必,他们也是深深体会这一点。”
无道德主义?
为什么要贴上标签呢?
人类对于万事万物都喜欢标签化,因为这样方便人脑理解整个宇宙。
比如杯子,如果不叫杯子,那么在生活中很可能,“把那个可以装水的蓝色的圆弧形的东西拿过来。”
甚至,在这个句子里,“水”也不能称呼为“水”,因为这也是个标签,形容词也不可以用。
那么,还如何交流,还怎么发展人类文明呢?
但是,贴上标签之后,我们对于很多东西的本来面目,就被标签所遮挡。
袁长文现在什么都不知道,除了“我存在”。
医生:“是吗?如果你的钱全部被偷光,我是指所有家产银行固定资产等等,你还能面带笑容?”
全部?!
岂不是自己成了穷光蛋,辛辛苦苦服了首付,然后每个月咬牙坚持还房贷,什么都没有了!
又是一股恐惧袭来,还很强烈。
袁长文下意识的,按照之前的做法。
“不怕,这不过是一种想想,事情还没有发生呐。”
“没事,钱就是王八蛋,再挣就好了。”
“福祸相依,说不定这是飞黄腾达的标志。”
“还好,人没事。只要有人,其他都好说。”
“站起来!你不能被打倒!还有老婆孩子等着你!”
“把心放宽,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不要放弃。”
不对!
这是在对抗,这是在安抚。
袁长文突然醒悟过来,这些对抗和安抚,不正好让自我编织的定义壮大么!
隔岸观火。
袁长文努力将自己钉在“我存在”那里,然后看着沙漠上黑色的绚丽光影,席卷整个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