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往后退了一步,再次拱手,将最后的胜利果实恭恭敬敬呈给面前诸位天子,这才是明智之举。
这场大戏。
他陆羽收获的只能排第二,老大自然是朱元璋。
谁让人家是这大明朝的老天爷。
不得不服。
“你小子倒会耍滑头。”
朱元璋回了一句,“把你的国子学管好,这段时间来挑战你的大儒可不会少,实学之道,你得给咱好好撑着。
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实学弟子。
这天下文人之中,哪怕有《大明日报》能与他们的舆论分庭抗礼,但在学问领域,也得分出个高低上下。
只有这样,咱才能放心,你也才能安心。”
朱元璋缓缓离去,临走前这番话,陆羽听得懂。
帝王之道,本质在于权衡。
不仅文臣之间、武将之间要平衡,文武之间、读书人的舆论之间。
乃至如今学问之间,都需达成一种平衡。
这种方式虽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国力,但对于国家王朝的运转而言,却是最为有效的。
一旦下方的各方势力太过团结一心。
坐在上位的统治者便该忧心了。
国家的运行模式向来如此,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朱元璋离去后,太子朱标来到陆羽身前,意味深长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实学之圣,待先生百年之后,恐怕要被天下文人铭记于心了。”
陆羽尴尬地笑了笑,觉得这位太子殿下不太擅长夸赞人。
待两人走后,陆羽走进国子学。
此时。
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才有机会凑过来。
一到陆羽跟前,两人便竖起大拇指,不住夸赞。
“先生就是先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此次把那些酸腐儒生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那孔讷,被先生气得差点吐血。
圣贤学问虽有可取之处,但实学才是我大明朝未来真正该走的路。”
“你们二位什么时候出发去封地?
不是都已选定好了吗?”
陆羽在国子学的花园里,与身旁的两位殿下交谈着。
“不着急。”
燕王朱棣摆了摆手,“一旦离开洛阳,去了封地,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所以想在这边多留些时日。
反正日子还长,不急于这一时。”
晋王朱棡也点头称是,嘿嘿笑道:“是,还挺留恋的。
这不,想在先生身边多侍奉些时日。
实学要是又研究出什么新奇玩意儿,正好能带到封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