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朔风渐缓,阳光终于有了温度。
凉州城郊,一片新开垦的“春耕示范田”上,翻开的湿润泥土在空气中散发出勃勃生机。
新建的水渠如银色的丝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将雪山融水引入广袤的土地。
一个身材挺拔的年轻人,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棉布短打,裤腿上沾满了泥点,头上随意地包着一块灰色的布巾,看起来就像一个准备下地帮忙的农家小子。
他身边,跟着一个同样打扮朴素、扎着麻花辫的姑娘。
姑娘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放着几个粗粮馒头和一陶罐温水。
这两人,自然是做了伪装的萧辰和阿一。
他们身后不远处,几个同样作农夫打扮的暗卫,警惕地散开在西周,与周围的百姓毫无二致。
萧辰喜欢这种感觉。
远离王府的文山会海,亲手触摸这片土地的脉搏。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正有些笨拙地调整着新式曲辕犁的角度,嘴里骂骂咧咧:
“这新犁头是省力,可这拐弯的劲儿,俺老汉就是使不惯!”
萧辰笑着走上前,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在手中捻了捻,感受着土壤的湿度,然后用地道的凉州方言对老农说:
“大爷,昨夜下了点薄霜,土还带着湿气,犁头入土的角度可以再浅半寸,能更省些力。”
“你个后生晓得个啥”张大爷头也不抬地嘟囔了一句,但还是将信将疑地照做了。
结果下一犁,那犁头入土的角度果然顺畅了许多。
他这才惊讶地抬起头,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总觉得有些面熟。
就在这时,田埂尽头,临时搭建的“夜校”棚子里,传来了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萧辰听着,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笑意。
他习惯性地伸出手,没有回头,只是将手掌摊开,伸向身后。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一首跟在他身后的阿一,也极其自然地从竹篮里拿出一个还温着的粗粮馒头,轻轻地放在了他手掌心上。
整个过程,两人没有任何语言交流,甚至没有眼神交汇。
萧辰就这么拿着馒头,站在田边,就着那朗朗的读书声,安静地吃了起来。
阿一看着他嘴角沾上了一点馒头屑,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她没有伸手去拂,而是歪了歪头,用口型无声地提醒了一下。
萧辰了然地用手背擦了擦嘴角,然后对着她,用眼神传递了一个“多管闲事”的嗔怪。
阿一则俏皮地吐了吐舌头,将装着温水的陶罐递了过去。
这一切,都落在了旁边张大爷的眼中。
他老眼里先是闪过一丝困惑。
随即,一个在凉州民间流传甚广的“八卦”,如同惊雷般在他脑海中轰然炸响!
——传说,咱们的凉王殿下,身边有一位比天仙还巧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