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时辰后,锅底出现了一层白色的结晶。
一个御厨激动地喊道:“总管!成了!成了!”
刘公公满怀期待地捻起一点放进嘴里,随即脸色一变,“呸”的一声吐了出来,眉头紧锁:
“不对!还是有苦味!比粗盐好些,但跟‘神仙盐’比,差远了!”
第二次尝试:
一个专精汤品的御厨提出:
“总管,天幕上九殿下不是往里面加了木炭吗?
是不是木炭能吸走苦味?”
刘公公眼睛一亮:“有道理!”
他们立刻找来上好的银骨炭,碾成最细的粉末,混入盐水中一同搅拌、沉淀。
这一次,他们过滤了足足五遍,才开始焙烧。
结果,得到的盐晶确实更白了,但那股子苦涩的味道,依旧顽固地存在。
而且,还多了一股挥之不去的烟火味。
第三次尝试:
“火候!一定是火候的问题!”另一个负责烤物的御厨信誓旦旦地说,
“天幕上,九殿下用的是文火,但咱们不知道那火到底有多‘文’!
我猜,是要用极低的温度,长时间地烘烤,让苦味自己‘跑掉’!”
于是,他们换上了更小的炭火,几个人轮流扇着扇子,控制着温度,足足烤了两个时辰。
这一次,得到的盐晶确实细腻了不少,但当刘公公再次品尝时,
他那张老脸瞬间就垮了下来!
苦味非但没减少,反而因为长时间的熬制,变得更加浓缩和尖锐了。
第西次,第五次
他们尝试了不同的水源,从玉泉山的泉水到清晨收集的露水;
他们尝试了不同的过滤材料,从丝绢到宣纸;
他们甚至异想天开地往里面加入了蜂蜜、牛乳,试图用甜味和奶味去“中和”苦味。
然而,每一次的失败,都只是在重复证明一件事:他们错了。
最终,当夜幕降临时,御膳房的地上摆满了十几个装满了失败品的陶罐。
刘公公颓然地坐倒在地,他看着天幕上那个清瘦的少年身影,
眼神中,只剩下了对遥不可及的智慧的彻底拜服。
“咱家不明白了”他失魂落魄地喃喃道,
“一样的水,一样的盐,一样的法子为什么为什么他做出来的是‘神仙盐’?
我们做出来的,就只是块‘破石头’?”
一个年轻的御厨,看着满地的狼藉,终于忍不住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总管,或许问题不出在水和火上。
天幕上没说,可九殿下和他身边那个小宫女,在做盐之前,是不是还念了什么
咱们不知道的‘仙诀’?”
这句充满敬畏和迷信的话,让整个御膳房陷入了对未知力量的恐惧与沉默之中。
他们终于明白,他们与那位少年帝王之间的差距,并非技艺,而是无法逾越的“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