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春耕预备队”营地。
例行的早饭后,并非立刻开工,而是所有生产组都被召集到了各自的帐篷前,进行“读报学习会”。
一名识字的民兵什长,正拿着一份《凉州日报》,用洪亮的声音,念着头版头条的内容。
当“技术开拓特等功勋”、“奖励粮食百石”、“荣誉军户”这些字眼从民兵口中念出时,
整个营地都炸开了锅。
萧茗月默默地站在人群之中,听着那份充满了煽动性的悬赏令。
她冷笑了一声。
她知道,这封“战书”,是冲着她来的。
读报会一结束。
第七组的帐篷前,气氛更是变得异常微妙。
昨天下午,在她的冷静指挥和精准计算下,
第七组用仅剩的种子,以最小的损耗,奇迹般地完成了“温汤浸种”的优化实验。
当管事拿着格物所的匠吏新送来的“蜂蜡测温计”进行最终验收时,惊讶地发现,
萧茗月带领小组得出的最优水温数据,与标准答案分毫不差。
最终,第七组不仅洗刷了“生产后进单位”的耻辱,
还因为“主动进行技术攻关并取得突破”,获得了二十个集体荣誉工分的额外奖励。
这个惊人的成果,彻底改变了所有妇人对她的看法。
她们不再叫她“734”,而是尊称她为“阿月先生”。
此刻,这份刚刚建立起来的威信,在巨额悬赏的刺激下,迅速发酵成了狂热的期望。
妇人们不自觉地将她围在了中央,那眼神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贪婪与期望。
“阿月先生!”一个最精明的妇人冲了上来,一把抓住萧茗月的胳膊,
“报纸上说的这个法子不就是您昨天带我们做的那个吗?!
您肯定知道方法是啥,对不对?”
“是啊!阿月先生,您就告诉我们吧!”
“一百石粮食啊!咱们要是拿到了,几年都不用愁了!”
她们七嘴八舌,将萧茗月围在了中央。
此刻,在她们眼中,萧茗月不再是那个干活笨手笨脚的贵人小姐,而是一座会走路的金山。
萧茗月被她们这股突如其来的狂热弄得微微蹙眉。
她看着报纸上九弟那充满挑衅的“战书”,心中冷笑。
她只用了一瞬间,就看穿了这背后的阳谋。
这是九弟,隔着遥远的距离,递给她的一封战书。
一股被当成棋子戏耍的羞辱感,狠狠地刺痛了她的骄傲。
但是,一个更清醒的念头,压倒了她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