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二年春,太祖主持完大楚第一届殿试后,户部奏准:“今后除随朝文职、内官、内使丁差,俱照旧优免。其余见任方面官员之家,各免人丁十丁,知府免八丁,同知以下至知县等官,各免人丁三丁,八品以下至杂职、省祭、听选等官,及监生、举人、生员、吏典之家,俱一例各免二丁。”
事实上朝廷从来没有给有功名的人免税的政策,按照太祖朝的规定,朝廷从来没有将土地税纳入优免的范围,优免始终只包括劳役中的杂役。
优免只针对赋役中的役而言,不涉及到赋税,无论你官居几品,只要没有朝廷特意下旨免你家赋税,原则上来说,你有多少土地,就得按照税率严格交税。
并且,优免不是免所有的劳役,只免劳役中的杂役,有些地方还能免均徭,毕竟均徭也是从杂役里面分出来的。
本朝的政策体制是中央发布最高指示,然后各个地方县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去进行调节和对最高指示的解读。但是劳役中的正役,也就是里甲之役从来都不在优免的免除范围之内。
虽然在制度上来说,优免一直只包括杂役,不包括正役和赋税,但是在具体的以县为单位的执行层面,乡绅们会通过各种手段,通过和县官勾结,不服正役、不交赋税。
所以的劳役和赋税都集中在名下没有几亩地的贫农手中,因此出现了大范围的贫民逃亡,而乡绅在贫民逃亡之后,再次占有贫民土地,再引起更多的贫民逃亡。
很多时候,政策是好政策,但是毕竟政令难处紫禁城。贪婪的既得利益者,终将像饕餮一样会吞噬一切,直到国破家亡而不能止。
林枢曾数次与钱千里讨论过这件事情,两人虽然都是当前土地政策与优免之策的受益者,但对于如今的情况极其担忧。
大楚立国已经近百年了,民间的土地兼并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键点上了。河南为何因为一场大水生出民变与造反之事,本质上来说,就是河南的土地兼并问题与日益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被激发。
一省如此,一国也是如此。
钱千里再次听完林枢所说,不由叹道:“你当朝中诸公看不到?他们只是不敢面对罢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同范文正,或是王荆公那样天下为公、死而后已,唉!”
范仲淹、王安石,先贤殷鉴不远,朝中诸公其实都知道土地兼并的问题不解决,大楚的江山估计也会和其他王朝一样,盛世不过百年,社稷不出三百载。
可人在舒适圈呆久了,往往会失去面对疾风暴雨的勇气。比如三朝老臣魏庆和,林枢曾多次上禀现行政策的诸多弊端,甚至拿着各处搜集的资料佐证自己的看法,可老爷子都只是笑着收下资料,之后便石沉大海。
以魏庆和仕宦数十年的经验,他会看不懂那些资料吗?他会不知道新政改革才是大楚唯一的出路?
其实魏庆和也不是反对新政,不过根据林枢的看法,老爷子现如今只想安安稳稳的过完这两年,将首辅的位子顺顺利利的交接给下一任。
至少林枢数次的小规模试点新政之策,比如关中土地改革试点之策,还是魏庆和给了他强力的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师徒二人在书房中长舒短叹,宫中的皇帝却正苦口婆心的劝说想要告老还乡的内阁首辅魏庆和。
“魏阁老,朕不是说过了吗?现如今朝中正值大变之时,处处都需稳定,你这个时候告老,这不是为难朕吗?”
魏庆和的突然上书,惊的皇帝午膳都吃不下了。
从治德元年开始,魏庆和就被太上皇任命为内阁首辅。整整九年间,魏庆和一直担任着太上皇与皇帝之间的润滑剂、调和油,让二圣之间、君臣之间始终处于一个平稳的局势。
开始那两年皇帝还觉得这个老头子讨厌的很,处处与自己作对。等到治德三年时,魏庆和有意无意的将朝中的势力慢慢转移上自己手上时,讨厌的老头子就变成了离不开的老爷子了。
到今天,皇帝已经习惯了有魏庆和的存在。然而今天,勤政殿的案头突然多了一份辞呈,署名正是他的定心丸——太子太师、上柱国、华盖殿大学士魏庆和!
(https:biquge85_85082c719125708。html)
chaptererror();
1秒记住笔趣阁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biiduoxs。com
app2();
read3();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