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闻言,微微颔首,神色凝重。
“此理我岂会不知?吾吴国历史上,亦曾屡遭大饥荒之困。粮食短缺,不仅关乎民生疾苦,更将国家财政、军事、经济乃至社会安定,悉数卷入漩涡之中,其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
周瑜微微颔首,表示对孙坚的话表示赞同,然后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陛下所言极是,然而蜀国粮食生产力之羸弱,远不及我吴、魏两国。仅凭一己之力,欲在短时间内填补粮食之空缺,无异于痴人说梦。若刘备急于填补此空缺,唯有两个途径:一是倾尽国力,从他国购粮;二是诉诸武力,强行掠夺。然二者皆需付出惨重代价。”
周瑜顿了一下,接着说。
“若刘备选择倾尽国力从他国购粮,那么必然会导致国内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其政权也会因此摇摇欲坠。而若他选择诉诸武力,强行掠夺他国粮食,那么他必将面临其他国家的联合抵抗,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全面战争。无论哪种情况,对刘备来说都绝非好事。”
言及此处,孙坚忽地眼前一亮,仿佛有所顿悟,对周瑜道。
“如此说来,我们何不趁此机会,向蜀国售粮?将粮价翻倍,从他们身上狠狠捞上一笔?”
周瑜闻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他缓缓点头,说道。
“陛下此计,确有可行之处。既能大赚一笔战争财,又无须承担太大风险。然而……”
周瑜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疑虑,话锋再转,语气中带着一丝神秘。
“在下心中尚有一计,不知陛下是否愿意一听?”
孙坚闻言,兴趣盎然。
“愿闻其详。”
周瑜轻轻抿了一口香茗,润了润嗓子,方缓缓道来。
“经上次大战洗礼,刘备定是身受重创,心力交瘁。短时间内,他恐难再插手蜀国内政。加之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亦受重创,需静养疗伤。如此一来,管理蜀国之重任,必将落在诸葛亮肩上。而诸葛亮,乃是我联盟之重要盟友。他若能接管蜀国,我联盟仍有东山再起之可能。”
孙坚闻言,面露疑惑。
“你还念着我们两国联盟?这现实吗?”
周瑜坚定地点了点头。
“在下认为,这完全有可能。自上次战败后,我与诸葛亮皆已洞察真相,我们皆是中了司马懿之离间计。如今误会已解,蜀国又暂由诸葛亮掌舵。他不同于刘备,乃是一位明辨是非、顾全大局之人。”
周瑜再次抿了一口茶水,轻叹一声。
“我相信,诸葛亮亦深知当下局势之严峻。魏国在司马懿的率领下,日益强大。我蜀、吴两国与魏国之战,已是败多胜少,形势愈发严峻。如今,蜀、吴任何一国,皆已难以单独抗衡魏国。照此趋势发展下去,魏国吞并我蜀、吴两国,只是时间问题。若再不联手抵抗,魏国必将逐个击破,我两国皆将不复存在。因此,唯有携手并肩,共抗曹魏,方为上策。”
言罢,周瑜神色肃穆地看向孙坚。
“陛下,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眼下,我们唯有与蜀国真心结盟,方能共御外敌。望殿下能明辨是非,以大局为重。即便您与刘备素有嫌隙,但国难当头,个人恩怨亦应暂时搁置。切莫因一己之私,而置国家于危难之中。”
周瑜之言,字字珠玑,句句肺腑。孙坚闻言,双手抱胸,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周瑜所言非虚,就目前局势而言,吴国已独木难支。
若魏国趁机发难,吴国恐将难逃覆灭之命运。他也明白,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个人恩怨固然重要,但国家存亡更为关键。
即便他再厌恶刘备,再清楚其小人行径,但此时若不借助蜀国之力,吴国真的很难再与魏国抗衡。
想到此处,孙坚不禁重重地叹了口气,眼中充满了无奈与忧虑。
然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终是点了点头,神色庄重而坚定。
“那你打算如何行事?如何再次结盟?”
周瑜见状,心中暗自松了口气。他知道,孙坚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愿意为了国家的未来而放下个人恩怨。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便是他们共同面对挑战、共谋大计的时刻了。
既然已然选定了盟友,便再无退路可言。孙坚缓缓抬手,动作优雅地拈起桌上的茶杯,仿佛这一举动蕴含着某种深意。
他将茶杯轻轻送到唇边,浅酌一口,那茶水的温度和香气似乎在他的口腔中弥漫开来,让他稍稍放松了一下紧绷的神经。
放下茶杯后,孙坚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他的目光如炬,直直地望向周瑜,开口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