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反复无常,心思深沉的招牌在勋贵中彻底坐实。
只是荣国府用什么方式纳投名状其它勋贵也不甚了解。
本来相差不多底蕴,荣国府突然多了一个皇妃,政治资源自然大增。
能否投资才是当下更该勋贵们考虑的问题。
正旦朝会、太子受封、如今再加上三家封妃宣旨之事,礼部年初就大出风头。
更别说贾政还是礼部官员,礼部风头更是一时无两。
后果是什么?
后果就是工部和礼部在赐书一事上大获全胜。
国朝喜事连连,自然要有大国气量,赐书的规模比之藩属国和使节要求的还高。
朝堂还在争论不休,各国使节大肆贿赂礼部官员提前拿到书籍已经准备回转。
回程之急,连最热闹的元宵节灯会都不愿参加。
天下最大的都城,也是最明亮的都城,此等盛景这些土老帽能见识几回?
如此匆忙的离开可见他们对于书籍的渴望程度。
他们不傻,知道比四书五经更重要的就是这些工具书。
王宁远自然不怕将事闹的更大,最好将封妃和江南调兵的事全部掩盖下去。
各国使节使节的车队被顺天府扣押下来,责令他们不许踏出顺天府一步。
皇宫里鼓瑟齐鸣,好不热闹。
鸿胪寺寺丞并礼部官员顶着君前失仪的风险,在元宵御宴上开口弹劾王宁远。
热闹的场景瞬间安静下来。
“顺天府府丞王宁远王爱卿可在?”
关键时刻还得看老部下,文选司官员立马出列,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放浪形骸。
“陛下今日京城游花灯,家家扶老携幼。
王府丞怕发生意外,特告假坐镇顺天府。
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听说太子卫率也被抽调去维持秩序。
各种方案更是在正旦朝会前就反复商讨过。”
雍庆帝看向下首的太子,太子立马起身道。
“回父皇,确有此事!
太子卫率新建,只一味的在营中操练,具体成色如何还需检验。
调兵文书本宫曾让王庶子递进御书房和兵部。”
雍庆帝笑着点点头,“朕已经知晓,能学以致用,太子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