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陛下,还发明了可以在冬天取暖的神器——蜂窝煤取暖炉。”
陆贾催促金图道:“金图首领,你还不拿出来,让各位首领试一试效果。”
“好。”
金图道:“我派人去搭建毡包。”
陆贾的话成功地引起了一众首领的好奇心。
他们看着金图派的人在搭毡包。
匈奴人的毡包主体包括:哈那、乌尼杆、陶脑、围毡、顶毡、绳索。
哈那是用细木棍和皮绳连接成的网状木架,是匈奴人居住的毡包的墙体部分,可伸缩折叠,便于搬迁运输。
乌尼杆是细长的木棍,呈放射状连接在毡包顶部的圆形天窗和哈那之间,起到支撑和固定屋顶的作用。
陶脑即毡包顶部的圆形天窗,由木制的圆环和辐射状的木条组成,用于采光、通风和排烟。
围毡用羊毛擀制而成的毡子,用于包裹哈那,起到保暖和防风的作用。
顶毡是覆盖在毡包顶部的一块圆形毡子,用于遮挡雨水和风雪。
绳索多为牛皮制成的绳子,用于捆绑和固定各个部件。
图安部落的人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干燥、水草丰美的地方搭建毡包。
他们搭建毡包的场所,要避开风口,同时靠近水源和放牧场地。
在选定的位置上,先清理地面的杂物和石头,然后铺上一层干草或树枝,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他们将哈那展开并连接成圆形,用绳索固定好。
他们搭建的哈那高度在1。8米左右,直径在8米。
他们将陶脑放置在哈那围成的圆形顶部中心位置,用绳索将其与哈那固定连接。
之后,他们将乌尼杆的一端插入陶脑的孔中,另一端连接在哈那上,均匀分布并固定好。
乌尼杆的数量有40根。
接下来便是覆盖围毡和顶毡。
先将围毡围绕在哈那外面,用绳索系紧,然后将顶毡覆盖在陶脑和乌尼杆上,用绳索固定好边缘。
顶毡上有一个小开口,用于蜂窝煤取暖炉烟囱的通风和排烟。
在哈那的一侧留出门口的位置,安装一扇木制的门。门一般朝南开,以利于采光和避风。
经过了一个小时的忙活后,一个毡包就被搭建了起来。
蜂窝煤取暖器炉芯中的蜂窝煤被引燃了以后,被放到了毡包的最中间。
烟管接在蜂窝煤取暖器上后,烟囱从毡包的顶毡露出。
蜂窝煤取暖器炉芯中的蜂窝煤越烧越旺,释放出了大量的热。
“这是什么东西?”
青鹰惊声说道:“它燃烧起来竟然没有烟!”
“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