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被袁绍的哨兵截获了,袁绍灵机一动,命陈琳修改了信的内容,还假意让手下的人并依照原来信中约定的信号点起火堆,引诱公孙瓒。
公孙瓒信以为真,以为救兵已到,领兵攻出来。
袁绍趁机伏击,痛打公孙瓒。
公孙瓒抵不过,不得不龟缩入城。
袁绍加紧挖地道,一直挖到台楼下,先用柱子顶着楼基,然后火烧支柱,楼台也就随之崩塌了。
公孙瓒无路可走,于是缢杀了姐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
后来,公孙续被屠各杀死。张燕势力也因被袁绍击败而衰落。
至此,袁绍占据了幽州,兼并了公孙瓒的军队,统一了黄河以北,虎踞四州,是当时最强的割据势力。
两虎盘踞一山,迟早有一战。
早在建安二年的时候,曹操和袁绍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们都已经开始逐步研究双方的交战路线。
这里有一个十分显而易见的问题,官渡之战,为何是在官渡?
官渡既不属于曹操的掌控之下,又不在袁绍的势力范围,怎么会成为双方交战的关键之地?
原因就是一条,路线。
曹操其实心里门清,袁绍迟早要南下,而这南下的路线必须快过双方的边界线,也就是黄河。
而黄河的关键渡口就那么几个。
袁绍最喜欢的渡口第一个在东武阳。
这也是袁绍始终想要让曹操将治所迁到东武阳的原因,有利于他掌控。
但如今东武阳掌控在曹操手中。
另外三个个渡口,白马津在黎阳附近,隶属于袁绍。
延津和杜氏津都在河内郡。
故而双方的目光很自然地就交集在河内郡。
这种暗中较劲的历史进程可以往前推到建安二年。
建安元年,张杨得到朝廷的认可,被封为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这一刻起,张杨除了朝廷和吕布(因为关系铁)外,谁的面子都可以不给。
但碍于自己势力弱小,想要在东汉末年诸侯纷争的年代生存,张杨就算自己选择依靠朝廷,其手下人也会不自觉地站队。
曹操和袁绍便利用这一个契机,各自培养在河内郡的势力。
杨丑便是站在曹操这一边,而眭固便是站在袁绍这一边。
这两个人都是张杨的得力干将,说白了,在河内郡都是说得上话的人物。
两股势力暗中较劲,张杨尚在之时,河内郡还一切太平。
到了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年末,张杨为了响应吕布而计划对曹操的东市动手。
这个举动在张杨自己看来或许并没有什么异样,只是因为与吕布关系铁,想要帮一下吕布罢了。
但是在站队曹操的杨丑的眼里,张杨的这步棋很明显是与曹操作对,站在了袁绍的那一边。
所以杨丑再也按耐不住,着手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喜欢曹操那些事请大家收藏:()曹操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