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和荀攸奋力抵抗,几乎押上了大营里全部的力量。
双方战斗十分激烈,士卒死伤数量剧增。
张合和高览感受到了明显的阻力,一时间根本无法攻克,只好收拢将士,调整策略。
恰在此时,乌巢落陷,粮草被全部烧毁,支援的人马也被曹操击溃。
消息传到了袁绍大营,郭图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计谋失败,内心感到惭愧,但不愿承担失败,竟然污蔑说:“主公,张合因为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对我军的失败感到高兴,并且出言不逊。”
袁绍听了,居然没有经过任何思虑,直接将丢失乌巢和大军失利的怒气转嫁到了张合身上。
张合与高览得知消息,原本心中就膈应,此刻更是害怕被追究责任。
张合便对高览说:“袁公虽然四世三公,却不尊重下属,容易听信谗言。某听闻曹公礼贤下士,敬重将士,乃一方明主。我等此刻回去必定会遭受袁公指责,轻则被罚,重则性命不保。倒不如就地反戈,投了曹公去。”
毕竟田丰和沮授的案例还历历在目,哪怕是建议最终被验证准确,依旧无法逃脱牢狱。
高览一听,思索良久,回道:“儁乂言之有理!”
于是二人便烧掉攻城机械,领着大军直接向官渡大营的荀攸和曹洪投降。
曹洪性格谨慎,做事踏实细心,面对张合和高览突如其来的投降,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敢轻易接受。
这个担忧在当前官渡的处境中完全可以理解。
因为先前张合和高览二人还在强攻官渡大营,却攻不下。
所以极有可能二人想要转变思路,假装投降来从内部突破。
官渡大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曹操将此地交给曹洪镇守,便是看中曹洪的性格。
一旦官渡失守,就算前方曹操大军取胜,也失去了粮草辎重,许县还会暴露在袁绍的兵锋之下,故而曹洪犹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荀攸却说:“张合因为计策不被袁绍采纳而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有什么可怀疑的。”
曹洪这才打消疑虑,接受了张合与高览的投降。
实际上从后世的角度看这一次荀攸的判断,应该并不是他口中说的计策没有采纳而因怒投降这么简单。
纵观整个官渡之战,可以明显的发现,决定曹操胜败的除了前期铺垫和后期对峙,就两件事起到核心的作用,一件便是最为熟知的奔袭乌巢,烧毁粮草,另一件便是河北四庭柱的张合和高览投降曹操。
其关键性,当属于第二件最关键。
此时的张合与高览手中可以说是袁绍最为精锐的部队,换言之,袁绍其实心里也十分清楚,就算乌巢失守,粮草被烧,以他大营中暂存的粮食,也足够大军吃上十天半个月。
只要张合与高览突破曹操官渡的大营,曹操就失去了归路。
在没有根基的情况下,袁绍有把握能在数日内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击破曹操,从而南下许县,一举平定河南地块。
这在后期事态发展中也能判断。
因此,此时此刻张合与高览二人手里握着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兵,而是决定曹操和袁绍谁胜谁败的钥匙。
但凡二人玩一招兵不厌诈,用假投降骗开曹操官渡大营,胜利的天平就会彻底向袁绍倾斜。
所以张合与高览的投降绝对不是荀彧口中一怒之下的投降这般简单。
喜欢曹操那些事请大家收藏:()曹操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