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大部分都还是饪(ren)食器,只有小部分的车马器和兵器。
第一件拍品。
就是饪食器中的青铜甗(yan)。
这里,我先跟大家解说一下。
饪食器,细分为烹饪器皿,还有用于盛黍稷(五谷)的饭食器皿。
而青铜甗,就是属于烹饪器皿,上部用来盛放食物,又称为甑(zeng),下部为鬲(ge),用以煮水,中间有一个箅(bi)子,是用来蒸蒸食物的。
我们离拍卖台很近,坐在会场的第二排。
所以我能清楚的看见沈爷手中的青铜甗。
仅仅一眼,我又愣了一下。
因为我发现这件青铜甗上,居然带着水银古,也就是俗称的水银锈,呈绿水银锖(qiang)。
锖是指因氧化作用,所呈现的色彩。
这可比普通铜锈的青铜器,值钱得多。
因为在如今的市面上,携带水银锈的青铜物件,是少之又少。
原因就在于它那独特的形成条件。
而要形成水银锈,就必须是出自‘水坑’(指被地下水倒灌的半淹墓)。
而从水坑出土的物件,又叫‘水头’。
水银锈的由来,正是因为这‘水头’长年累月的被地下水泡着。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种特殊的锈斑。
大致可分为四种。
一是我刚所说的绿水银锖,还有就是白水银锖,黑水银锖,以及红斑水银锈。
而我之所以知道这些,还是这几天在我爸的一本藏书看到的。
书上所言:
青铜锈,可分为三:
一是‘干坑’出土,所最常见的就是‘害锈’,以及‘红斑绿锈’,还有‘五彩锈’。
二就是‘水坑’出土的‘水银锈’。
三就是河里所捞起来的“沙锈”。
而这种沙锈,跟水银锈并称为‘青铜双锈’,基本上都是‘大开门,一眼真’。
因为仿造品,只能造出青铜器的两层铜锈,即‘锈土表层’和‘主体锈层’,却无法做出最后一层铜锈,也就是‘地子锈层’。
这可是只有老锈物件,才能形成的独特锈层,是由长年累月天然锈蚀而成,无法脱落。
而造假的人,只能做出相似的‘浮锈’,附着力极差,容易去除。
当然,书上除了介绍如何分辨铜锈之外,其实还说了如何以铜锈,去分辨明器出土的大概方位,也就是道上常说的‘南坑’和‘北坑’。
南坑出自南方,多雨致使地下环境潮湿且带酸性,所以青铜器的锈蚀,就会相对比较严重,通常为绿锈中混杂红蓝二色之一,红绿锈较为多见。
而北坑出自北方,天气干燥少雨,所以铜锈相对坚硬板结,锈色多为蓝、绿二种,或是混合,也有部分淡紫锈,但大多还是以蓝绿为主,俗称硬绿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