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啪!&rdo;突然屋后传来一声枪响。老头向身后指了个方向,就闪身躲到院外。贺二虎一马当先就冲了过去。
翻过篱笆,刚转过屋角,柯山就看到马班长和一个人翻滚在一起,那人正是吴刚,他一边挣扎,一边竭尽全力地试图用枪抵向自己的太阳穴,却被马班长死死地扳住手腕。那名战士躺在不远处一动不动,贺二虎举枪寻找机会想用枪托捣击那人,柯山上前一把推开他,对吴刚喊道:&ldo;吴刚,我不会让你这么死的!住手!&rdo;
吴刚一下子僵在那里,扭头试探着问道:&ldo;柯山?&rdo;
&ldo;对,是我。&rdo;
吴刚随即泄了劲,冯永年上前夺下他的枪,马班长麻利地将他捆绑起来,贺二虎一脚又将其踹倒在地,他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对柯山说道:&ldo;久仰久仰。&rdo;
&ldo;彼此彼此。&rdo;柯山以胜利者的姿态微微一笑。
柯山、贺二虎、马班长押着吴刚,冯永年背着那名战士,从屋后绕到路上,只见两条火把组成的火龙移动过来,中间是垂头丧气的匪兵。更远处的山上,军号悠扬,彼此呼应,橘黄色的火把点点闪烁,犹如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吴刚沮丧地垂下了头。
柯山久久凝望,在火把的映照下,脸颊有一道水痕在隐隐闪动。
尾声
两年后,柯山领着大女儿,妻子吴玉筠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儿,他们穿过胜利门,向小山坡上走去。在苍松翠柏掩映之中,迎面矗立着高大的&ldo;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rdo;,塔前是一尊手持冲锋枪凝视远方的解放军战士全身雕像,甬道两侧,矗立着4块镌刻名字的烈士纪念碑。
一年前,47军主力部队顺利完成主要剿匪任务,北上入朝参战。贺二虎、冯永年随部队走了,妻子吴玉筠则逆北上大军铁流来到湘西,贺玉宝依然时隐时现在湘西的群山之中,直到1959年残匪被彻底剿清。
柯山带着妻儿来到烈士纪念碑前,凝视着那一个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字:张福成、刘天明、姜忠义、华相有、杨宝钧……
还有郑宝山、程大康、夏天阳、苏隽雅、麻三、山本……
还有石金生。
小石的尸体没有被找到,柯山对此一直耿耿于怀,&ldo;小石,放心吧,我的妻儿已经从北京来了,我会永远在你身边!&rdo;
熟睡在妻子怀中的小女儿的脸上,露出一个甜甜的微笑。
后记
1
历经1年多的时间,这部以前辈倪进的遗稿‐‐创作于1956年的《野菊》为蓝本的长篇小说终于脱稿。在敲完最后一个字时,我并没有如释重负后的轻松或者喜悦,因为在结局部分,前辈倪进给我留下了一个难题。因此,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写出这篇后记,将&ldo;解题&rdo;的心理及操作历程记述下来,以飨读者朋友,作为参考下的评判。
《野菊》共5万余字,系一部中篇小说底稿,其主体是描述保卫部柯干事与苗族战士小石的一次剿匪历程。《湘西1949》提取了其中的两万余字精华部分,并依据其脉络,加之考察实地、查阅资料、采访当事人等工作,进行了再创作,使之成为25万余字的长篇小说。不过,两个主要人物‐‐柯干事与小石是贯穿始终的。
小石是苗族战士,故事又发生在以&ldo;苗民&rdo;着称的湘西,因此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人物之一,其命运结局必然会影响本书的最终基调。对此,前辈倪进也曾有过彷徨,这从其《给yien的一封信》及遗稿的最终结局便可体会。也可以说,在《野菊》中,前辈倪进先后给出了两个彼此具有顺延性,却又具有不同感情色彩的结局。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次跨越半个世纪、超越时空的联手写作,因此我无从向前辈倪进予以直接讨教,只能通过对书稿、信件、笔记、相关人员回忆及时代大背景的考量,而进行一次超越时空的对话,以尽量还原其创作本意。现将《野菊》结尾部分原文呈现给读者朋友,这不仅仅是创作思路的探讨,亦是对前辈倪进的尊重,更是通过这些文字对那个年代进行一次历史性回眸。
另外,《野菊》是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文中的&ldo;我&rdo;即&ldo;柯干事&rdo;。对此,倪进在《给yien的一封信》中表露出这样的苦恼:我采用第一人称方式来展开整篇故事,对我这样一个初学写作的来说是非常吃亏的,因为除了书中&ldo;我&rdo;可以直截了当地描述出&ldo;我&rdo;的思想活动,而对其他的主人公,比如小石就无法去直接描述他的心理状态了。……在第一人称的方式中,我又插上了一章小石的身世,本来也应该采用统一的讲述方式,但是我突然改换成第三人称的形式,好像一碗水里有加了点油,全篇不是浑然一体了。我明知这样写下去后果不会好的,但是我认为总一个劲的&ldo;我&rdo;难免太烦了,所以就这样写下来了,还不知对与不对。鉴于此,《湘西1949》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将《野菊》中的&ldo;我&rdo;直接替换成&ldo;柯干事&rdo;,虽然能够规避倪进遇到的问题,但为了保持风格上的统一,因此依然保留了第一人称的叙事基调。
回到结局问题,《野菊》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在永绥县围城乡,故事的主要情节也在此结束,即柯干事等人赴葛藤寨成功捕获蒋特吴刚、杨文华,在返回途中遭到匪徒阻击,小石不幸落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