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国
大乾的未来,将会是何等景象?
她看着那个在讲台旁,引导着孩子和大儒辩论的秦阳,眼神中的迷茫和复杂,越来越浓。
为了庆祝学院开课大吉,当晚,秦阳在桃源居再次设宴。
主座上,是方存孝和他的几名得意门生,上官凤作为秦阳的“随行文吏”,自然也有一席之地。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方存孝喝得面色红润,兴致高昂。
他放下酒杯,抚着长须,朗声笑道。
“今日得见桃源县教育之新风,老夫心中甚是欢畅!如此良辰美景,若无诗词助兴,岂不可惜?”
他环视一圈,目光中带着几分文人的雅兴。
“不如,我等便以‘希望’为题,各自赋诗一首,以诗会友,如何?”
“先生好提议!”
他身旁的大弟子立刻起身附和,其余书生也纷纷叫好。
这种场合,正是他们这些读书人展露才华的绝佳机会。
方存孝也不推辞,他稍作沉吟,便开口吟诵。
“黄土十年育新苗,终盼春风度此朝。莫愁前路无知己,朗朗书声上云霄。”
一首七言绝句,平实之中见真情,将他对希望学院的期盼与欣慰,表达的淋漓尽致。
“先生大才!”
众人齐声喝彩。
紧接着,方存孝的弟子们也一一献上了自己的作品。
有的引经据典,辞藻华丽。
有的借景抒情,意境悠远。
虽不及方存孝那般老道,却也都是难得的佳作,一时间,雅间内墨香四溢,充满了文人雅士的快活气息。
上官凤只是静静的听着,偶尔端起酒杯浅酌一口。
她的目光,却时不时的瞟向一旁只顾着埋头大吃的秦阳。
这家伙,从头到尾,除了吃就是喝,仿佛这满屋子的诗情画意,都跟他没有半点关系。
终于,轮到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秦阳身上。
“秦大人,我等皆已献丑,不知大人可有大作,让我等一饱耳福?”
方存孝的一名弟子,起身拱手问道,话语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试探。
秦阳打了个饱嗝,擦了擦嘴。
“我一个粗人,舞刀弄枪还行,舞文弄墨就算了。你们继续,别管我。”
他摆了摆手,一副不感兴趣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