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佬】:的确如此。只要我们串通好说辞,新人这件事最后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8-才人】:那就好!
【5-皇子】:哎,看吧,果然不需要我出手。
--------------------------------------
朝廷内部,关于这次科举舞弊之事,的确争论不休。
王家的势力在京城终究没那么大,不可能真颠倒黑白,将清清白白的会元弄成科举舞弊的犯人。朝堂之上,看不惯王家跋扈、或者单纯秉持公理的大臣也不在少数。
然而打开考卷一查,这最后一题文章的行事风格,的确有些许古怪。
古怪在和曾经的四大才子之一,陆墨书的文章有些太像了。
陆墨书虽然如今落魄,但文章很多人都是读过的。他自有一番独特的行文风格,表现在文章中,颇为明显。
徐生在牢狱中坚称,自己是陆墨书的狂热仰慕者,私下曾多次书信求教,获益良多,此次会试最后一题,自觉题目深奥,便下意识地模仿了陆墨书的文风以求稳妥。何况陆墨书也曾私下与他进行过书信往来,教导过些许。这番说辞,与陆墨书被提供的证词相映照,并无差错。
更重要的是,陆墨书本人,会试那几天一直在刑部当值,有完整的点卯记录和同僚为证。绝无可能将消息通过重重封锁传进贡院。
若非如此,那就只能是考官泄题。
可若是考官泄题,那便是动摇国本、祸及整个科场的大案。官场上不知多少人要受牵连。
牵连之广,后果之重,足以让牵扯此事的任何一位官员都头皮发麻。
所以此事就有些难以处理了。
有人不甘心,提出此次科举放宽了限制,不少武林人士也得以参加。江湖上奇技淫巧众多,或许徐生用了某种不为六扇门所知的隐秘手段传递消息?
但六扇门精英倾巢而出,昼夜巡视,一个毫无武功的书生能搞出这些花样,六扇门上下都可以不用干了。至于收买,更是天方夜谭,六扇门直属皇帝,岂是钱财能动的?不如说若真是如此,那整个朝廷都要震动了。能收买六扇门,何必要为一场科举费心思?
此案还有一个疑点,那便是,文风相像,终究只是“像”。
文学鉴赏,本就带着极强的主观性。文风这东西岂是轻易能捉摸的?某人说像,另外一人可能觉得似是而非,甚至有人会觉得完全不同。
只要不是照抄陆墨书公开发表过的某篇文章,这“抄袭”或“代笔”的指控,就永远无法板上钉钉。
于是,此事到底陷入僵局。最终很可能以“查无实据”收场,徐生无罪释放。
陆墨书听着堂上官员们越来越倾向于“查无实据”的低声讨论,心中那根紧绷的弦终于稍稍松弛,一股劫后余生的舒畅感油然而生。
——然而。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不知是哪个大聪明,提出了一个建议。
今次参加会试的李云青曾是四大才子之一,也是陆墨书的好友。
陆墨书与家族关系不好,父母皆已不在世,若说有谁最熟悉陆墨书,除了他本人和妻子,恐怕就是李云青。不若请此人来辨认。
陆墨书本来是很镇定的……但是论坛上,二号突然记起了一件事。
--------------------------
【2-农民】:当初你写话本的时候,提前发现你藏在话本里暗号的是不是就这家伙?
【1-说书人】:我去,就这个!对,就是他!害我们改变计划的家伙!
【7-官员】:……
【8-才人】:……
【6-大佬】:……
【3-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