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看陛下的两个儿子上位,还不如看宣明的女儿上位呢!
就要宣明!就要宣明!
皇帝的一些心腹、还有一些没有历经两朝的新臣子这才发现,什么假太子党、二皇子党、平郡王造反派,什么定蓟公主党,这些都比不过“宣明太子党”!
宣明太子党,那就是不管宣明死了多久,都有人记着他,为他的女儿摇旗呐喊那种!
太上皇后面压根都不用自己说话了,但凡有个反对的,自有老臣和重臣替他说话。
诸葛盈看着这一幕,也是深有感触。她这都是托了宣明皇帝的福。他们这些老臣,能给她一个新瓜蛋子什么脸面?完全就是看在她父皇的脸面上。
她更觉得愧疚了。她的生父害死了她父皇。可她父皇,如今还在给她庇护。
而且这些,都是祖父,给她谋来的。
但凡新臣说点什么,老臣就怼了上去,一副为了宣明皇帝的女儿冲锋陷阵的样子,看得人都害怕。
说好的女子不能登高位呢?
为了一个死去的宣明,你们疯了?
太上皇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况。之前一个老臣说宣明太子当年如何如何优秀,他就反应过来了。是了,这帮子老臣,皇帝是看不顺眼的,毕竟都是他长兄当年用顺手的臣子。
可如今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他们的能量可不容小觑啊,尤其是有些是文学大家,随便写点诗就在士林里疯传。若是能将他们拉拢到定蓟的阵营里,就更好了。
所以,其实太上皇走一步算十步。他早在当时过继的时候,就想到了今日了。
皇帝的心腹们几乎要绝望了。这些反骨仔,平日里陛下好好的时候,你们倒是会藏。现在陛下一生病,太上皇主事,你们就都开始揭开起义了。
天哪,要是陛下病好了,一回来看,朝堂上的皇太女都立好了,还是宣明皇帝的女儿,他岂不是又要气到吐血?
他们这些新臣又有什么好果子吃?
怨只怨,当年陛下没看出这些人来!
可如今他们却不能说,为何陛下还在,不立他的孩子,反而要立已故宣明皇帝的孩子。之前孔漫已经“以身试法”,告诉了大家答案一扯到这个,太上皇就会说起“皇孙”,一说“皇孙”,那就是“朕还没死呢”。
谁敢背上诅咒太上皇的罪名啊?那可是全家问斩啊!
朝臣们说不通,最后还是少数服从多数,不少人也觉得多数说的有道理。定蓟公主的确能力不俗,除了她,还有谁呢?
如果她不能上位,以她今时今日的势力,到时候背后算计上位的人怎么办?大安内乱,那他们全都是罪人,都对不住百姓!
于是就这么定了下来。
太上皇心满意足道“明日便行册封大典。”
一锤定音。
不需要过问皇帝的意见。他是他爹,他做主。有了孙女,他眼里是真的没有皇帝这号人了。若说有,那也是想送他上西天的那种有。
下了朝,诸葛盈跟着太上皇一起回青雀台。
她眼里带笑“祖父怎么有这样的主意,都不和我说一声?”
倒是怪叫她不好意思的。一点准备也没有。
太上皇则笑道“作为你的生辰礼物,欢不欢喜?”
若是提前说了,自然也没了这份惊喜了。也不枉他提前布置许多。连同明日的册封大典也一样,他背地里着龙泉卫和其他部门筹备有一段时日了。
否则的话,一般来说,从宣布立太子,到最后册封大典,都得要个半个月准备。
好在太上皇服务周到,全都准备好了。只等他心爱的孙女上位。
诸葛盈就笑盈盈的,这时候终于有了十六岁少女的天真可爱,不像是平时一样端着了。“欢喜,高兴。祖父,这是我今年收到最好的礼物了。”
一个皇太女之位,背后倾注了不知道多少人之力,尤其是祖父的付出,她都铭记在心。
对于阿娘而言,他或许不是一个多好的公爹,毕竟把她嫁给了诸葛晟;可对她,太上皇的确是十分尽心了。
见诸葛盈高兴得和普通女孩子差不多的情态,太上皇心里也很高兴。送礼物嘛,总是收礼的人满意,送礼的人都会格外受用的。
诸葛盈今日既吃到了祖父亲手下厨做的长寿面,又被他宣布立为皇太女,可谓什么都得到了。
她真的很感谢祖父。太上皇亲自下厨,大概除了他的家人外,再没有这样的口福了吧。
诸葛盈又问“立我为皇太女这事,可要告知一声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