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西月。
瑾慎公司的运作终于从,“高压推进期”进入了一个表面稳定的阶段。
办公区人变多了,从原来的二十几人扩到五十多人。
员工通行证新批了两批,调度图不再靠人记,而是挂上了电子屏。
宝昌路的那栋二层小楼,己经彻底被拆分为“调度区”“项目预案组”“资料归档室”“临时休息间”。
桌子紧凑,文件齐整。
进门那股“乱”味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正在运行”的有序忙碌。
从数字上看,一切都顺利得过分。。
所有片区调度人员,在月底结算会上全部打出了“可长期合作”标签。
更难得的是——
百分之九十的项目,在落地后无需二次调节。
剩下那百分之十。
也不过是遇到不可控的人为问题,比如扩建、新增监控区域或外部改建项目影响。
没有“拖尾”,没有“擦屁股”,
调完就交,交完就走,走后不回头。
这在物业圈,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节奏。
公司内部依旧没有高层结构。
除了陆瑾言与范向东,所有人都是接口级或项目执行层。
一人一摊任务,事事对口人,无分权争、无层级推诿。
中层只是几个负责片区总调度和,两个文控核算员。
所有关键拍板,依旧是:陆谨言决方向,范向东调动作。
而他们两个从不坐在“高位”。
一个在办公室回信签章,一个永远穿着深灰工装、站在现场。
正因为这种扁平透明结构,整个团队运行起来像一张薄而密的网,
没有冗余,但每个点都能给力。
在外界看来,这家公司像是己经跑顺了,进入了所谓“平台期”。
但范向东没有放松。
他是那种不需要证据、只靠感觉就能提早警觉的人。
过去三天,他连续调了七个项目的夜间反馈表,发现了一件事:
保安的交接备注开始变得冗长。
有人开始写“有不明车停留”、“巡逻时二号点灯闪过”、“发现死角脚印不明”
这种东西,通常只出现在初期试岗、或项目交接混乱阶段。
可这些项目,全都己稳定交付。
范向东没有声张,也没下令,但他知道水面虽静,底下开始不对劲了。
4月2日早上八点零五分,第一通电话打到调度组。